2022年以来,淮南市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改革创新,打破壁垒、优化机制,在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治东社区率先开展“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工作,让“资源在网格内整合、问题在网格内解决、服务在网格内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试点, “警网融合”基层治理工作在全市顺利开展,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满。10月10日下午,淮南市“警网融合”观摩会在八公山区进行。观摩会由淮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晁友福主持。
观摩会上,淮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文见宝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警网融合”,就是要发挥社区民警在网格中的“网格长”作用,把一些非警务类警情,牵头分流交办,发动有关责任部门提前介入、化早化小。
记者从观摩会上了解到,八公山公安分局立足实际,打通“警网融合”堵点难点,在原有220余个网格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警格,选派民警辅警进驻,开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网格员为主体,社区工作者、楼栋长和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的“三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在此基础上,八公山公安分局创新探索在淮南市“e治理”系统内研发新增“警网融合”模块,推动警务数据与民生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细化任务清单和处置流程,实现对网格内人、事、物等精细管理。通过“e治理”网络平台,推动网格员、警格员下沉社区,常态化摸排矛盾纠纷,并邀请分局“老警工作队”、社区“老娘舅”等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联调和攻坚化解。今年以来,依托“警网融合”,八公山分局消除各类隐患13起,开展宣传35次,调解矛盾纠纷186起。
今年7月份,八公山辖区的郑老太和楼上的李女士吵得不可开交,左邻右舍也深受其扰。郑老太是个独居老人,每天晚上8点不到就上床睡觉了,而楼上的李女士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0点才到家,李女士到家后洗漱的声音吵得郑老太睡不着觉。郑老太性格非常执拗,只要听到动静就在楼下大声谩骂。为了妥善化解这两家的矛盾,民警王培培和网格员多次到这两家做工作,劝说楼上的李女士晚上回来尽量减少活动,把拖鞋换成静音的,不要在晚上拖地和扫地,同时也劝说郑老太要多包容,晚上睡觉时戴上耳塞。由于王培培经常去郑老太家看望她、陪她聊天解闷,郑老太的性格也越来越随和,再也不跟楼上的李女士争吵,邻里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建东社区网格员刘晓玥介绍说,面对一些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基层网格员们常常束手无策。“警网融合”工作实施以来,区、街道会组织“老警警务”“老娘舅”“邻里帮帮团”等专业力量下沉社区,与网格员共商联调疑难矛盾纠纷。刘晓玥说:“我们辖区有两户居民因为噪音问题常年拌嘴,一度到了要动手的地步。我们将这一情况上报街道,八公山公安分局组织‘老警工作队’参与调解,消除了两家的积怨。”
服务群众是网格员的基本工作。“警网融合”工作实施以来,相关职能部门下沉助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率都实现了明显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今年6月份,辖区居民王某因涉嫌犯罪被刑事拘留。由于王某丈夫长期在外打工不归,家中即将小升初的女儿一时间失去了生活依靠。为此,社区召集多部门举行了“警网融合+”联席会议,协调社区食堂解决孩子吃饭问题,邀请妇联心理咨询师为女孩疏导情绪,协调教体部门确保孩子顺利升学。在陪伴与帮扶中,女孩也渐渐走出阴霾。(记者 徐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