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穿起千条线,一起警情也能穿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千条线”。
“您好,110,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请放心,民警很快就会到达现场”“此类问题,将帮您转接给相关职能部门”……合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内,每分钟内都有报警电话进入。
警情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也是公安工作的度量衡。随着合肥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警情也在不断上升,面对警力有限,警情不断攀升的局面,合肥市公安局主动破题,提升精细化水平,依托“系统+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智理+制理+治理”的警情综合管理新模式,找准难点和堵点,实现了“警力走在警情前,警力围绕警情转”。
今年,在警力无增长情况下,合肥市有效警情实现同比下降7.3%,且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三季度警情环比二季度下降21.3%,群众短信评警满意率上升2.4个百分点,达96.2%。
科技赋能 警情全流程“智”理
“8月即将迎来新生开学季,电诈警情存在增幅可能;暑期结束,返程客流高峰将会导致汽车站、火车站周边纠纷、求助类警情上升;持续高温天气,水电气热抢修等联动警情将增加……”
8月刚到,在合肥市公安局警令部情指中心的办公桌上,一份《2023年8月全市警情预测分析报告》新鲜出炉。随后,一系列防范举措提上日程。在高校云集的经开区、新站区,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分局芙蓉派出所、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磨店派出所加强反诈宣传,组织开展多场专项安全讲座,利用警民议事厅微信群,线上线下,提前介入干预。
实现“警力走在警情前”,需要找准“落针点”。今年6月起,合肥市公安局升级警情分析系统,利用AI技术对系统中近三至五年相关警情数据及当年度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研判,并将季节、人流、打处等加入控制变量,自动预测选定时间段警情量,分析出当月全市各区县警情预估量、高发区域、高发时段,并通报各属地公安,针对性开展巡控、打处等工作,推动落实“预防警务、主动警务”。
当月,合肥公安通过该系统分析预测出37个夏季警情高发区域和时段,提前针对性开展工作,确保了其中35个区域警情呈现下降态势,有效提升了群众安全感。
4月26日晚,群众报警反映的一起普通纠纷类警情,引发了合肥公安的注意。
“涉事人员汪某某曾多次酒后滋扰周边商户,并与他人发生纠纷。”经过警情预警系统分析,这起普通警情并不普通,存有治安隐患。随后,合肥市公安局情指中心立即将该警情推送给属地瑶海公安分局开展工作。
看似寻常的接处警,实则需要准确分析,只有“把准脉”抓住症结,“开准方”对症下药,才能清除隐患。
立足实践,合肥公安破解之道在于“精细”二字。
为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提高敏锐度和洞察力,结合工作实际,合肥公安自主研发了“警情综合治理和智能应用系统”,提升见微知著能力,根据“精细划分”,按照警情类别、紧急程度、报警次数、报警区域等参数对每起报警自动赋分,设置分值红线,对分值过线警情准确识别自动预警,及时推送一线单位提前开展工作,消除风险隐患。
全量跟踪 警情全闭环“制”理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上、地下共有停车泊位1210个,对应日均就诊人数超6500人,会有怎样的连锁反应?就是就医高峰期周边道路长时间双排停车现象。
辖区交警虽奋力指挥排堵,但长时间排队等候车位,引发群众不满,吐槽电话还是直接拨到了110报警平台。
怎么办? 解决问题并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以察实情为基础。
今年3月,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日常警情数据分析研判发现这一问题后,指令辖区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经开大队开展工作。
此后,交警经开大队通过实地踏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医院门前设置了出租车、网约车待客区和社会接送车辆即停即走泊车港,并协调医院周边闲置地块,促成医院新停车场建设。目前,医院新增机动车泊位510个、非机动车泊位600个。一系列举措,既有效缓解了就医群众停车难和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又大大压降了“一人多次报”“一事多人报”等重复警情量。
磨好“绣花针”,需找准事情症结,摸清最鲜活的民意,才能精确研判、找到解决问题的“桥”和“船”,进而实现精准施策。
立足警情“接、派、处、跟、研、结”全环节,合肥公安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切实“查隐患、除隐患”,确保每一起警情“案结事了、事心双解”。按照警情日清日结机制,合肥公安从警情出发,按照“市局、分县局、所队”三级对当日辖区警情进行质量检查、态势监测,每日形成警情问题清单,点对点推送相关单位整改。自推行警情日清日结机制以来,97.4%的警情在48小时内处理并反馈完结。
合肥公安坚持全程关注、跟盯、回访,防范风险、消除风险,并及时从中发现社会治安、公安执法、内部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定期推送给相关警种部门和属地公安机关,推动落实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今年以来,梳理异常警情2388起,摸排出存在隐患的重点单位37家、矛盾突出小区42个、重点楼宇154处、黄赌警情多发区域25处,全部落实挂牌整治。
内外联动 警情全方位“治”理
“这里是保险公司,我们的业务员好像被骗了。”
4月初,合肥市公安局情指中心接线员刚提起电话,那头就传来焦急的声音。
鉴于该起警情重大,经初步分析研判后,被推送至合肥市公安局侦查研究中心,通过梳理类似警情,迅速锁定以孙某某为首的10名保险诈骗犯罪嫌疑人身份。
4月6日,肥东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指令后,依法将涉案嫌疑人全部缉拿归案。经讯问了解,孙某某等人近3年来通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伪造事故现场等方式,多次骗取保险赔偿款。目前,警方已帮助保险公司追回全部赃款。
对于重点警情,合肥市公安局情指中心自接到后,经研判直接推送至侦查研究中心、对涉及重点隐患的推送要素管控中心、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推送事故预防中心、对涉及民意诉求、执法执勤的推送执法与民意中心。
7月以来,合肥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侦查研究中心、要素管控中心一体联动,刑警、治安、特警多警响应,精准开展打防管控宣等各项工作,当月相关警情止升回降,下降11.7%。
“你这声音这么大,影响孩子学习了。”“我们老年人耳朵背,不经意声音就大了。”
庐阳区某超市门前,曾因广场舞噪音扰民引发多次、重复报警。
一边是安静的需求,一边是舞动的激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希望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现实中,出现“群众频繁报警、民警频繁出警,现场劝导有效,离开问题复发”的尴尬局面。
化解两难困境,需要统筹协调。
为治理这一难题,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杏林派出所、杏林街道按照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基层治理要求,邀请广场舞团队代表、小区业主党员代表先后4次召开群众议事会,倾听各方意见建议。
经多次协商,各舞蹈队签订广场舞自治议事协定书并自觉遵守,将原有大型音响更换成小型音响;每年高考、中考前一个星期至高考、中考结束实行“静音行动”。小区楼栋长和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广泛发动业主进行监督提醒。
同时,为彻底解决噪声不能计量提醒、广场舞扰民取证难等问题,杏林派出所牵头学习先发地区经验,主导研发了“合肥版噪声监测告警仪”,每晚18时至21时自动开机,音量超过85分贝时即自动报警。
经过一系列整治举措,该超市门前的噪音扰民警情同比下降35.3%。
用好“穿针法”,夯实党政联动警情治理系统工程,才能形成工作合力。依托合肥市委成立“六情”工作领导小组,一场发动党政之力开展警情压降、警情治理工作启动。
根据工作安排,合肥公安将110警情和相关风险隐患,形成隐患清单分级分类推送区县、街镇和职能部门,采取“固定+灵活”的形式,靶向治理、集中清零。个性问题点对点解决、共性问题提级办理。
据统计,工作开展5个月以来,合肥市37名区县负责人、173名街镇负责人参与“六情”工作,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万条,全市刑事类、道路交通类、纠纷类警情环比分别下降9.27%、16.1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