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解民忧、暖民心,在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这片热土上,一串串脚步、一声声问询,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一项项利民举措、一个个民生工程,解决着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该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主动作为听民声
10月16日,在牛头山镇万子村徐大爷家中,网格员小刘正在帮助老人调试电视。“我家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电视坏了我也不会修,正好今天小刘来了,给我修好了电视,非常感谢!”看到电视里清晰的画面,徐大爷心生感激。网格员小刘告诉记者,他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徐大爷家中的电视机因数据线接口老化,导致画面无法正常播放,便联系了村里的家电维修人员一同帮助老人维修了电视。
像这样的例子在牛头山镇不胜枚举。为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牛头山镇将全镇13个村(社区)划分为279个网格,依托镇村干部、“两小”组长、网格员等基层力量,通过常态化一线走访、入户坐访,最大程度收集群众诉求。同时,联系村干部每周带队进村调研走访,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事一议”工程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民情碰头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努力推动“政府干什么”与“群众要什么”精准对接。今年以来,该镇共收集梳理民情民意289条,按照复杂、难易程度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分级解决,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回音。
真抓实干解民忧
“以前这里路面不平,给我们出行带来不便。我们向镇里反映情况后,没想到这么快就安排人员对破损路面进行了修复。现在道路平整了,咱老百姓的烦心事也解决了。”牛头山镇长丰社区的居民在谈起不久前实施完成的路面修复工程时,心里特别高兴。
辖区群众有哪些事情急需办好,有哪些事情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办理,牛头山镇的党员干部们心中都有“一本账”。他们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千方百计提高各类民生事项办理质效。
“我们常态化开展班子成员开门接访,联系村干部定期走访,形成‘统一归集诉求、分流交办核处、限时回复处理、全程督查跟踪’工作闭环,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牛头山镇党委副书记胡宏玉介绍,今年以来,全镇共办理群众信访31批67人次,带案下访14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6件。
此外,该镇严格落实政务服务热线办理“两联系、两见面、一包保”机制,做到合理诉求及时解决、准确回复,无理诉求解释到位、纾解情绪。对群众反映的高频事项、突出问题,坚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力求变“办理一件事”为“办好一类事”。截至目前,共办理热线263条,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此外,该镇还对全镇1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布置和改造提升,拓展党建“一张网”服务模式,完善“两费”收缴、民政救助等“一站式”服务功能。积极搭建百姓说事点、邻里议事点、红色业委会等载体,充分发挥乡贤、党员、“两代表一委员”表率作用,先后办理群众反映突出事项37件,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高。
办好实事暖民心
80岁以上老人4元/餐,70岁以上老人5元/餐,60岁以上老人6元/餐……在牛头山镇,老人们可以在家门口享用老年食堂提供的质优价廉的各类美食。“我中午在这吃的萝卜烧肉、清炒藕丝和番茄鸡蛋,很便宜也很健康。”今年70岁的宝赛村居民李奶奶乐呵呵地说道,“儿女都在外务工,我一个人在家买菜做饭太麻烦,现在有了老年食堂,我走两步就过来了,既方便又便宜,省心不少呢!”
一餐一饭可谓把“食”事办在了老年人的心坎上。近年来,牛头山镇通过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建成老年食堂6所,累计提供就餐服务1600余人次,让老年群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不仅于此,该镇还建成8所镇村老年大学,开办了60多个教学班,招收学员超过1700余人次。
“过去我们老年人生活单调,平时只能在家看看电视,跟邻居聊聊天。自从有了老年大学,丰富了我们的老年生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牛头山镇,“上学”逐渐成为了当地老人们的热门话题。
如今,牛头山镇不仅让老人们吃得好、学得好,满足老年人就餐和学习需求,同时还推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行敬老院托管运营,多措并举应对“银发浪潮”。此外,还通过举办舞鸾杯乡村运动会,分月开展竞技性、趣味性、群众性运动项目,推动全民体育事业发展。依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活动室等阵地,开展反电诈宣传、健康义诊、免费理发等志愿服务,推动形成为民服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镇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带露珠’‘冒热气’的民生热点问题,以‘硬碰硬’的决心、‘实打实’的举措让群众谋到好处、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努力在发展成果上形成比较优势、在社会治理上展现出鲜明特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牛头山镇党委书记林志说。(通讯员 吴俊杰 何俊祥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