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郎溪县创新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模式
来源:黄开军 记者 梅觉明 阅读量:10000 2023-10-31 14:20:24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只有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郎溪县司法局建平司法所所长黄开军说,“矛盾纠纷化解年”实施一年多来,在减少群体性事件、降低民转刑案件发生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辖区群众一致好评。

“小板凳会议”化纷争  能力提升成果丰

去年,郎溪县创新推出“小板凳会议”工作机制。各村(社区)治保(调解)主任由镇(街道)统一安排,每月到村组(楼栋)参与一线调解,并通过开展季度业务培训、布置“跟班作业”等形式,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以前,因为没有较系统学习矛盾调解知识,我们开展工作时,往往缺乏条理。‘小板凳会议’机制的推出,让我们在镇村(社区)干部、专职调解员的带领下,对矛盾纠纷化解有了全新认识。”北港社区调解主任宗健表示,如今,他已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化解邻里间关于租房、劳资、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而这样的变化,在郎步街道并不是个例。从原来的“跟着学”到如今的“独立办”,短短一年间,郎步街道十余名治保(调解)主任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此外,郎溪县还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新模式,以党建为牵引,形成“风险上报、落地处置、线索流转、跟踪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式排查化解新路径,做到“源头排查解、全程跟踪解、部门联动解、末端落地解”。郎步街道政法委员王守建说:“各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一经发现,均由村(社区)先行调解,力求‘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百姓评理说事点”讲情理  创新模式好评多

“有话好好说,有理慢慢讲……”几天前的傍晚,在建平镇同庆村“鼓为媒”调解驿站,一起因屋檐滴水引发的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调解现场除了民警、村干部外,还有负责调解此次矛盾纠纷的非遗传承人调解驿站负责人李修顺。最终,在“六尺巷”故事的作用下,这起邻里纠纷被成功化解,矛盾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纠纷产生以来,我们在村委会组织下有过多次协商,但始终无法达成协议。这次,我们对老李的调解很满意。” 季先生是此次纠纷的当事人之一。他说原来是庹先生在自己家房后打了水泥斜坡,我说庹先生打的水泥斜坡太高了,这样会有两个问题,第一:水坡太高,雨水会往自己家流水。第二,水坡太宽,来往车辆错车的时候会有影响。我阻止庹先生施工,但是他不让,双方发生冲突。于是报警,民警村干部赶到现场。由于双方互不相让,事情陷入僵局,纠纷一直未能化解。正当一筹莫展时,鼓为媒调解驿站给他带来新的希望。李修顺讲解桐城“六尺巷”的故事,经过耐心劝解,两家心平气和的接受了李修顺的调解,庹先生主动降低水泥斜坡高度,并向邻居季先生表达了歉意,随后双方在村民以及村干部的见证下,两家重新握手言和。

今年以来,建平镇进一步完善专业化调解队伍,积极打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百姓评理说事点”,形成“点自调、村主调、镇协调”新格局,让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接地气、连法理”。全镇百姓评理说事点自建立以来,共收集线索1330条,化解纠纷675件。

个性化调解解难题  乡贤五老有妙招

“有事找‘五老’,没有办不好”,郎溪县郎川街道政法委员杨福平如是说。十多年前,唐家降与其侄女因宅基地的归属产生矛盾,多年争执不下,村镇干部经过多年努力,但一直没能有效化解。2022年10月7日5时8分许,雷某某的父亲驾驶“台铃”牌电动自行车沿 203 省道自南向北行驶至 203 省道与 318 国道交叉口左转弯时,与沿 203 省道自北向南行驶由宣某某驾驶的小型普通客车发生碰撞,造成两车受损,雷某某的父亲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经郎溪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认定,双方负有同等责任。

雷某某对事故认定不服,到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要求重新调查。雷某某认为客车将父亲撞去向前几十米远,交警认定同等责任,有失公正,偏向宣某某。家住江苏无锡雷某某写信到国家信访局投诉此事,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尽快协助解决。“左哥”驱车赶到江苏无锡,反复讲道理、释法理,经过反复调解双方矛盾焦点,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罢访承诺书,表示不再上访。他用真情“扣”开了当事人的“心门”。这只是“五老”在乡村治理中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来,郎溪县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成立“左哥”调解室、“大圣”调解室等,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新乡贤”等“五老乡贤”重要作用,在调解工作中,采取先分后合法、外查攻心法、浓情感化法、法理兼融法等,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郎溪县镇、村(社区)共解决辖区矛盾纠纷1230余起,使发生在基层的社会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被发现,萌芽状态下被解决”,有效避免矛盾升级转化,助力“平安郎溪”创建。(黄开军 记者 梅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