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自治促善治 老旧小区实现“逆生长”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11-06 17:10:45

“以前楼道里的灯一坏就是好几个月,也没人修,公共天沟也常堵住。现在第三方能安排专人检修、疏通,犄角旮旯的小事儿都处理到位了。”说起小区引进“信托制管理模式”以来的变化,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迎凤社区游河小区居民侯景萍赞不绝口。

月湖街道辖区有零星住宅14处、共30幢居民楼,涉及1143户居民,均建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无物业管理的游河小区是相对集中的零星住宅。为破解零星住宅管理难题,该街道采取“居民自治+第三方服务”的管理新模式,着力解决零星住宅“公共事务管理缺失、公共维修资金不足”等难题。

何为“信托制管理模式”?迎凤社区党委书记蒋玲爱解释:“基于信托,在小区治理体系中,党建引领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义(信用与道义)关系,秉持信义精神、遵守信义义务的互动合作过程。”新模式根据游河小区实际,酌情修改,红色管家每年向居民预收综合服务费,统一纳入业委会财务账户管理,再引进第三方公司承揽小区维修事务,指定专人负责公共设施巡查维护、维修、疏通等,费用按实际支出结算。

蒋玲爱介绍,综合服务费根据往年小区公共设施维护支出费用精准测算,确定收支计划和服务内容后,每年每户预收200元,费用包含了公共电费50元、公共设施维护90元、生活垃圾清运费60元,管家定期公示财务收支情况。引进的第三方公司也由居民一致通过,在设施维修费用等方面严格落实政府参考价格。今年3月,游河小区业委会与第三方公司成功签订《游河小区维修承揽合同》,期限一年,正式开启游河小区“信托制管理新模式”。

“以前只收60元垃圾清运费,现在要预收200元,许多居民都不能理解,管家一遍遍给我们解释交多少钱、做哪些事、享受什么管理和服务,大家厘清优劣后也都非常支持。”居民侯景萍回忆起模式推广之初,不禁有些自豪,经过连续2个月的走访告知,4次管家协调会议,大家总算啃下了硬骨头。目前,费用预收率达到了85%以上,空户折后收取率达80%以上。

翻开红色管家“信托制管理”台账,管家人员分工表、值班表、费用支出明细表、物品出入单、工程维修登记表等清晰明了,几本薄薄的台账总结了红色管家与“信托制管理”的工作优势,也见证了个人车棚独立电表、楼道照明灯、共享助手房、邻里互助中心等设施在游河小区的安装过程。

在街道的支持下,小区还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绿化升级、墙面彩绘、立牌安装等项目逐一落地。

迎凤社区通过“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阵地建设和居民自治理事会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激活各方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打造完成紫薇小区自治站区级样板,孵化出“邻舍家”美食团队、邻里别院管家等5支小区自治队伍,建成快鹿公园、邻里花园、365种植园、百姓健身房等一批小区自治项目,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小区居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今年1月,迎凤社区居委会被民政部表彰授予“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

“和邻友约”治理品牌是海曙区首个全域社会治理城市品牌,以“和谐睦邻、友善守约”为核心要义,以“5544”工作法为底座支撑,打通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壁垒,各级各单位条块联动、优势互补,盘活有效资源,形成“一核引领(治理法)、四域并进(5544)、全区同创、多元共治”的品牌集群,构建全区“一盘棋”的系统性、体系化基层治理模式。

海曙区南门街道文化家园16弄29号楼道对面有个半圆区域,曾经是居民休闲场所,20多年过去,设施逐渐破旧,这里慢慢成了居民停车之地,环境不免杂乱无序。虽然其间偶尔也会整治,但因缺乏长效机制,一直没有恢复原貌。

楼长卢秀兰在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带领大家将这块区域重新打造成居民休闲场所,得到居民的一致认可。这是南门街道推出“南门楼长”这一党建创新举措后的基层治理成果之一。

“南门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居住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大,在‘一小区一支部’的基础上,按照‘一楼栋一小组’的原则建立楼栋党小组,织密‘社区—小区—网格—微网格—楼栋’五级组织体系,能够让政策落实更快,基层治理更精准有效。”南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目前,南门街道已在562个楼栋建立党小组,由600余名“南门楼长”串起3000多人楼栋服务队,不但能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破解了以往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效率不高、反馈不快、渠道不畅等问题,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记者 李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