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漏水,楼下遭殃,这是很常见的邻里纠纷。如果闹上法庭,一个被告,一个原告,两家人以后在楼道相遇是不是会很尴尬?”10月31日,记者走进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老潘警调中心”时,老潘潘金明便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述他的调解“秘法”。“其实漏水并非被告故意所为,所以他觉得很委屈,但又无可奈何。这时我把双方请进调解室,面前放上当事人的牌子,身份顿时平等了,气氛也和谐了”。
待双方都平静下来,老潘开始听他们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原告提出诉求,包括处理的方式和赔偿的金额等,再询问被告是否可以考虑、商量,在他的协调下,调解方案不断完善,最终双方达成一致。
鄞州区是宁波中心城区,人口基数大,地域覆盖广,实有人口近190万,纠纷类警情量大面广,2023年上半年全区共接有效警情64610起,其中纠纷类警情17288起,占26.8%。为此,鄞州区公安分局以“老潘工作室”为龙头,将全局25个驻所调解室融合成体系,通过推行“总店+分店”运营模式、“网上+网下”调解方式、“老潘+小潘”培育机制,推动纠纷类警情快调快处,做到矛盾不上交。
“总店+分店”构建警调衔接新体系
以“老潘工作室”为龙头,借鉴“总店+分店”企业运作模式,将原来分散在各所的“警调工作室”,凝聚成有层级、有体系的调解整体组织。打造“中心旗舰店”,按照全市公安“警调工作管理中心、疑难纠纷调处中心、调解人才培训中心”的定位,将“老潘工作室”升级为“老潘警调中心”,使其从单一的调解组织转变为集纠纷调解、管理考核、人才培训等多职能于一体的中心机构。
升级“各所加盟店”,吸收“老潘警调”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升级各派出所“警调工作室”,突出“加盟店”的特色化建设,针对性地提升专项矛盾化解能力。建好“远程调解室”。使群众在任一派出所,都能享受到专家远程调解服务。近三年通过远程调解化解纠纷320余起。
“网上+网下”探索警调衔接新模式
将警调衔接机制从线下搬到线上,推动线上线下调解相融合。自主研发“宁波警调一网通”系统,构建了“群众网上预约、系统自动派单、网下就近调解”的新模式。推出线上预约模式,将系统终端接到公安门户网站、“两微”平台、智能警务亭自助服务区,实现功能模块在PC端、手机端、自助服务端、警务实体端全覆盖。
此外,群众的预约申请,自动流转到“宁波警调一网通”系统后台,经管理员审核分类,协调确定调解时间和地点,安排专家进行调解。年均接收网上预约700余次,化解成功率100%。同时,启用“流动调解车”,开展“滴滴式”上门服务,做到“群众点一点、调解就到家”,已上门调解240余次,让边远乡村居民也享受优质调解服务。
“老潘+小潘”打造警调人才新梯队
出台调解人才培育实施方案,建立规范化的人才挖掘、培养、激励等工作机制。建强多元调解队伍。组建了警调专家人才库、警调兼职智库,全方位参与疑难纠纷案件的调解援助。建立“律师驻所”机制,选聘公益律师定期驻所坐堂开展法律援助。如在白鹤街道牙医被杀案引发的纠纷调解中,老潘带领专家库成员、律师团队主动上门26次,历时103天,最终成功停访息诉。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发挥“老潘”等领军人才传帮带作用,通过远程培训、跟班学习、集中轮训等方式,让更多“小潘”脱颖而出。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依托“宁波警调一网通”系统,建立网上评估机制,群众打分评价,网上晒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解员考核重要依据。
“机制+保障”形成共建共治新格局
制定出台《新时代创新发展“警调衔接”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有效衔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调解范围从110纠纷警情拓展至重大项目纠纷处置、疑难信访化解、群体性事件处置等领域,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主体、其他调解广泛参与、工作成果普惠共享”的大调解格局。如江北维拉小镇居民因道路明显下沉八年维权,“老潘”先后主持会谈22场,解决问题27个,历经130天居民停访息诉。将“警调衔接”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创建“基本工资+级别工资+以奖代补”收入体系,明确调解员基本工资待遇不低于派出所辅警年收入,并以工作年限、绩效考评为依据,建立层级晋升制度,根据层级档次发放津贴。(记者 李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