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珍
残雪是谁?
近期,这个一度跃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榜首的中国女作家的名字,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残雪的作品也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尽管10月5日公布的获奖者并非残雪,但这也是她和她的作品热度最高的一次了。
关于残雪,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赞她为“中国的卡夫卡”。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博伊德·唐金更是认为她比莫言、余华在思想深度上更胜一筹。
在残雪作品的腰封上,出版社也特别注明了她的国际文坛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的当代中国作家中,残雪有“三多”: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研究其作品的专门研究机构最多。残雪的近90本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事实上,这并不是残雪第一次登上诺奖赔率榜,2019年,她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并列第四位,2020年和2022年,她都上榜诺奖赔率榜前十。
然而,与诺贝尔文学奖陪跑“专业户”村上春树相比,残雪在国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传播度显然要大打折扣,可以说是“冷门作家”了。甚至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转而去寻找她的作品,才发现这个作家好像充满了神秘。
国际上呼声最高的残雪,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一方面,残雪的作品充满了先锋性与荒诞感,对非文学专业的读者而言,比较晦涩难懂,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另一方面,这也与残雪本人低调的行事作风有关系,她鲜少参加公开活动,几乎不出席读者见面交流会,也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此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让残雪备受关注的同时也站上了风口浪尖。网络上质疑的言论甚嚣尘上,当然也不乏力挺残雪的声音。无论褒贬,被热议对作家来说并非坏事。
对娱乐明星而言,热度和商业价值是画等号的。同样,对作家而言,有争议有热度,作品也就有了关注度。毕竟,“黑红”也是红嘛!作品就像是作家苦心孕育的孩子,没有哪个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熟知被认可。尽管被评价为最具先锋气质、具有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之一,残雪也不否认自己想出名的“虚荣心”,曾坦言道:“从一开始写作起,我就想成名,那主要是因为我想存在,想扩大自身影响,让更多人读我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对获奖作家的肯定,因奖项评选为“冷门作家”带来了热度也是值得我们追崇的地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让更多人看见了中国作家残雪,转而从阅读她的作品中,去关注、去重视她的思想。
翻阅残雪的作品,不难发现她的写作风格是天马行空、离奇怪诞。这是由于残雪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梦魇般的叙事方式、诗意的语言以及各种隐喻、意象交织,让读者沉浸在创作者精心打造的潜意识世界里,也能引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比如《山上的小屋》中的“我”,几乎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家人们总想窥视“我”的隐私,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使我“感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家人之间没有亲情,只有防备。读完就能感受到那个互相猜疑揭发的年代,对于普通家庭的伤害有多大。
而这,也是残雪饱受争议的地方。除了表示“看不懂”之外,也有网友质疑残雪是在刻意迎合外国人的喜好,故意抹黑中国形象。诚然,作品没有国界,但作家有国籍。这样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也同样遭受了舆论的非议。这又从文学延伸至意识形态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这是否也能进一步引发读者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探讨呢?
对此,也有人说残雪没有获奖是好事,让她避免成为舆论中心、遭遇网络风暴。然而,不论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撇开奖项本身的价值不谈,好的作品是需要不断经受时间的淘洗和人民的检验的。况且文学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应该有被讨论的空间,马原、余华、莫言、格非等作家在接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其作品也常被批评,残雪自然也不能例外,只要不是对作家的人身攻击,单纯对作品的批评是应该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