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女子监狱丰乐监区,是一个专门关押改造老弱病残罪犯的特殊场所。这里的罪犯因为年龄大、身患各种疾病等因素,对未来不报希望,对改造被动应付,不少人自暴自弃。
然而,监区民警没有放弃这群自暴自弃的“老弱病残”人员。民警从监区文化入手,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根据每一名罪犯的文化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个人文化菜单定制化,并将绘画、刺绣、舞蹈、声乐等文化艺术形式融合到日常改造中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特长。这些文化改造良方,不仅治愈了罪犯身上诸多不良的心理内耗,更是让她们找到了积极改造走向新生的动力。
她在翩翩起舞中走出迷茫
阳光透过铁窗,映在一排排排灰蓝色囚服上。丰乐监区“春晖歌舞团”的罪犯们正在排练节目《美丽中国》。罪犯孙某伴随着激扬动听的歌声,翩翩起舞。她舞姿蹁跹,神情恬静。这与前段时间的她判若两人。
原来,孙某收到了丈夫寄来的离婚申请,她本以为相伴40多年的丈夫与自己伉俪情深,没想到入狱以后却迎来暴击,孙某陷入深深的抑郁情绪中,一蹶不振。想到自己刑期漫长,无力和绝望像潮水一般淹没了她。为了帮助孙某走出困境,民警多次找其谈话,了解到孙某对舞蹈颇感兴趣,便鼓励其加入春晖歌舞团排练舞蹈,转移注意力,减轻离婚对她的打击。
“那段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时刻。是民警的关心,帮助我重新找到新世界,让我在舞蹈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激情,点燃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孙某正在用积极改造的实际行动来回应民警的教育。
绘画打开她的心门
梁某曾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经商方面小有所成。然而,她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滑向犯罪的深渊,2023年3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初入高墙,梁某经常半夜低声哭泣。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她引以为傲的儿子患上了抑郁症,暂停出国留学的计划,双重打击之下,梁某突发左下肢肌力下降,左腿失去知觉。
民警多次与其谈话,梁某始终不愿吐露心声。一次巡查时民警偶然发现,梁某在纸上画着什么,询问下得知她曾自学过画画。民警找来画笔和颜料,鼓励梁某重拾画笔,在监区的墙壁上作画。擦了又画、画了又擦,春兰图、夏荷图、秋菊图……画得越来越多,梁某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增多,她开始和民警谈及过往,谈以前自学画画的过程。
“我以前为了学画画,省钱上夜大,白天打工,连续一个月只吃泡面。”画画不仅提振了梁某的改造信心,也拉进了与民警的距离。民警鼓励梁某进行适当锻炼,努力调整身体状态。从一开始不能走到两个同犯架着走,到摸着床栏自己走,梁某的左腿也慢慢好转。
绣品织出失落心灵的救赎
在丰乐监区的活动室里,几名罪犯勤捻细作,绣制《江山如画》全景图。这个绣品的背后是一个“失落心灵”被救赎的故事。
罪犯王某系甲状腺癌术后重度抑郁患者,家中有三个年幼的儿女。面对丈夫出轨,悲愤之下的她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行。刚刚入监时她自暴自弃,消极悲观,人际关系非常紧张,剑拔弩张地对抗着周围的一切。民警细微观察王某,发现她心灵手巧,鼓励她参加监区组织的刺绣手工课。在她的手艺逐渐成熟后,民警组织几名罪犯共同参与刺绣作品《江山如画》的创作。
在2个多月的创作时间里,王某投入到刺绣当中,在一针一线中领悟到民警的良苦用心,“落错一针都是瑕疵,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一步错,步步错,改造之路需要我们像绣线的纹路一样,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走下去。”
像这样因为文化结缘、释怨的故事在丰乐监区还有很多,而类似的文化改造故事还在一天天上演。
近年来,丰乐监区为了推进文化育人改造工作,成立了“春晖”歌舞团、手语操、柔力球等监区特色项目,浓浓的文化氛围,将“艺术矫治人、文化熏陶人、环境改造人”的监狱文化理念深深植入罪犯心田,用文化沁润贫瘠的心灵,促进罪犯走向新生。
(王海燕 李架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