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青川 通讯员 赵军婷)11月10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安徽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于2024年1月1日起试行。
据介绍,随着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社会监测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10月,全省共有社会监测机构190余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作为政府部门所属监测机构的补充,社会监测机构已经广泛参与到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在支撑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环境监测市场起步晚,我省社会监测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存在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从业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一些机构监测行为不规范,有的在监测数据上出现弄虚造假问题,甚至触犯刑法。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双随机”抽查制度,对规范从业行为、提升监测数据质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双随机”的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小,且为事后监管,难以有力有效遏制社会监测机构的不良行为。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监测机构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出台了《安徽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该《办法》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包括总则、工作机制、评价指标与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动态管理、评价结果应用、附则等7个部分,明确了社会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遵循统一规范、科学客观、公平公开和自愿参与的原则。评价指标设置基础得分项、加分项、扣分项和一票否决项,信用等级设A、B、C、D四个等级,对应的用优、良、中、差予以区分,明确对因存在严重失信情形被判定为D级的社会监测机构六个月内不得申请信用等级调整。《办法》采用年度集中评价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模式。
《办法》突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应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购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应优先选择信用好的社会监测机构。同时鼓励排污单位选择信用好的社会监测机构提供自行监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等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根据信用等级评价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