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监狱罪犯王某收到了自打入监以来的第一封家书,信中的孩子不再称他为“叔叔”,而是唤一声“爸爸”。一个称谓的改变,过去了18年。
2005年,王某因故意伤人畏罪潜逃,这一逃便是整整17年,直到2022年3月被捕。入狱后,他抗拒改造、性格冲动、行为养成差、频繁违纪,是监狱有名的“刺头”。
监狱心理咨询师赵伟回忆起第一次给王某做心理辅导时的情形:“他用树木、围栏搭了一座密不透风的森林,这符合他当时自我封闭的状态。但在森林中心,他又放置了一幢木屋和一个小男孩,我认为,他的内心一定渴望亲情与家庭,也许他的改造突破点就在家人身上。”
“沙盘游戏”能够引导罪犯无意识地展示内心世界,是监狱心理咨询师常用的心理甄别手段之一。心理咨询师通过耐心地倾听、释疑、疏导,引导王某自主表达和宣泄,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咨询后,王某终于向民警吐露了心声。
“潜逃的十几年期间,虽然他非常想念家人,但不敢回家,更不敢与自己的孩子相认,几次偷偷回去,都是以‘叔叔’的身份看望孩子,他的父亲也因为他,被判窝藏罪。所以,他觉得对父母和孩子有亏欠,对受害人感到愧疚。”心理咨询师赵伟介绍。
找到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首次咨询结束后,心理咨询师与监区民警共同制定了“政策激励+管理约束+教育沟通+亲情注入”教育矫治方案,帮助王某走出心理阴霾,重燃改造与生活希望。
监狱结合“暖阳行动”,安排监区民警到王某老家走访,并将走访的过程拍成视频,视频中既有母亲对儿子的教诲和希望,也有孩子对“叔叔”的问候和祝福。
今年5月,巢湖监狱举办“母亲节”主题帮教暨监狱开放日活动,王某获得与家人相聚的机会。
“这次我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和孩子说,我就是那个你一直寻找的‘坏爸爸’,爸爸对不起你。”想着即将与母亲、儿子相见,王某兴奋得一连几天睡不好觉。活动现场,当少年得知眼前这个“叔叔”,正是自己从小苦苦寻找的父亲时,许久说不出话来。一家人紧紧抱成一团,泪水决堤。
巢湖监狱第二十九监区政治教导员朱文进表示,“监区推选王某家庭参加这个活动,就是要发挥亲情力量的感化激励作用,增强罪犯的改造动力和信心。”“王某转变很大,现在不仅遵规守纪,还主动承担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的任务。与他人相处懂得了换位思考。”监区民警彭博介绍。
近年来,巢湖监狱坚持教育改造、科学矫治并重并举,广泛发动并引入亲情帮教力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效。(葛志军 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