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检察是法律监督的革命,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今年3月,省检察院部署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行动,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涉及法律监督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监督线索,实现精准监督。
11月17日,省检察院公布专项行动战果。截至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骗取医保基金、金融贷款,逃避环保税、利息税、耕地税,制售伪劣消防器材等事关民生民利、社会普遍关切的系列案件共计4300余件,制发各类检察建议1300余件,提出抗诉136件,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580份,直接为国家挽回损失3490余万元,为4亿国有资金保驾护航,并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推动一批社会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以专项行动为牵引 确保数字检察战略落地
据介绍,为确保数字检察战略落地,省检察院专门成立数字检察工作领导小组,陈武检察长亲自担任组长,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明确提出“加强数字检察实战演练,扎实开展专项行动”的要求。各市、县(区)检察院坚持高位推动,顶格推进,强化落实数字检察“一把手”主责。全省三级院均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为大数据专项行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聚焦全省数字检察工作部署和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行动,我省及时出台《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党组抓总、业务主导、技术跟进、典型示范、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创新落实28项工作举措,细化了任务分工,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闭环式的工作机制。在坚持一体联动中,检察机关创新建立系统联动配套机制,建立安徽全省数字检察工作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数字检察典型案例和创新推广模型两个“一本账”制度,三级院直接对接,把各地成效、问题、困难迅速汇集起来,快速研判,针对性开展联系指导服务。
为强化信息化的引领助推作用,省检察院还探索研发了数字检察法律监督平台,尝试一站式解决数字检察办案的技术支撑问题,一揽子解决基层的现实困难。平台集数据治理中心、线索研判中心、模型创新中心、办案指挥中心、能力支撑中心、学习研究中心为一体,为全省三级院大数据办案提供数据治理、分析研判等服务,为大数据专项行动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该平台被评为2023年全国政法智能化装备展智慧检务十大创新案例。
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为了确保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大数据法律监督紧紧围绕构建优化“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法律监督新格局,明确“10+N”监督重点,“10”即包括虚假诉讼监督在内的10个检察监督传统方向,“N”即新发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焦点、社会治理的薄弱地带,以专项带全局,促进检察办案质效大幅跃升。
聚焦提升司法公信,我省检察机关围绕刑事审判中“同案不同判”问题,统一司法尺度,避免司法裁判轻重不一,开展诉判不一专项监督,通过对刑事审判海量数据的分析研判,精准监督刑事案件99件。聚焦建设诚信社会,针对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司法秩序的虚假诉讼进行专项监督,推动司法机关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长效机制。聚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净化市场经济环境,开展空壳公司专项清理监督,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挖出空壳公司,推动清理整治,杜绝空壳公司成为潜在违法犯罪的温床,从而促进了经济犯罪的源头治理;围绕促进政府履约践诺和公共政策兑现,开展专项督查监督,汇集公共政策、政府承诺及兑现的公开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发现应兑现未兑现线索,推动相关部门及时履行,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
此外,聚焦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我省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对特殊行业的安全监管进行专项监督,通过对电焊工等特殊作业持证上岗,食品、药品网络销售,石油天然气等危化品的制售各环节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定位,开展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全省共办理相应案件800余件,有力堵塞了安全漏洞。
回应社会关注关切 强化类案智能监督
为回应社会关切,践行司法为民,全省检察机关聚焦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从小切口入手,积极探索大数据办案监督。已办理的类案中,涉及民生领域113类、重点行业治理91类、权益保障76类。
检察机关在办理发生在群众身边、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中,敏于、善于发现危害公共安全问题,切实守护公共利益。淮北市检察机关在开展网络销售不合格消防灭火器检察监督中,通过大数据智能研判不良商家及劣质灭火器商品,并追查到的线索,及时移送相关机关处置。对涉及刑事案件的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对灭火器公共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建议。
国家医疗保障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针对县域农村人口多、医疗体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我省检察机关开展村卫生室医保基金诈骗类案监督,通过大数据排查发现一批有问题的村卫生室,督促主管部门加强医疗体系末梢管理乱象的整治,仅蒙城县在专项行动期间就挽回医保基金损失近500万元,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办理此类案件。
此外,聚焦食品安全领域、住房领域、道路交通领域、金融领域等,我省检察机关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强化类案智能监督,致力守护百姓“舌尖安全”、住房权益、出行安全和“钱袋子”。据统计,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行动中,聚焦民生问题取得良好成效的 23个监督模型已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使用。
强化协作配合 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在专项行动中,我省检察机关注重与政法机关、行政部门密切配合,促进社会治理同向同行。截至目前,省检察院协同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畅通数据共享渠道,促进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中协同高效。依托政法跨部门一体化协同办案平台,全省检察机关线上接收审查逮捕案件 69960余件,审查起诉案件223170余件,电子卷宗6884余万页;办理流转审查逮捕55130余件,审查起诉159260余件,流转电子卷宗4150余万页。
为强化与行政主管部门协作共治,马鞍山检察机关针对国家耕地红线守护问题,开展督促履行耕地占用税征缴职责监督,联合税务机关、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等单位,针对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耕地占用税,不断完善耕地占用税全链条、立体化的税收征管模式,解决了信息共享不畅、税款收缴滞后问题,在全市共追缴耕地占用税2000余万元。
此外,我省检察机关还积极收集互联网热点、群众举报等信息,对于百姓关注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开展专项监督。针对当前群众关切的电信诈骗频发,个人信息严重泄露的问题,巢湖市检察机关开展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监督,检察机关督促相关单位依法履行职责,对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去标识化处理,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加强信息公开审核,规范信息发布流程,推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综合治理。据悉,目前,通过与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社会大众共同发力,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办案效果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智能。(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