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款拿到了吗?”“最近身体恢复怎么样啊?”
“您放心,多亏了你们,钱已经拿到了,现在可以干点简单的活了。”
初冬时节、寒风渐起,池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温暖控申”办案团队干警查莉莉的一通回访电话却温暖着程某的心。
所谓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就是检察机关接受群众控告、举报、申诉、司法救助申请、国家赔偿申请等信访的窗口部门。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池州市检察院将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与走出去的检察服务有机融合,打造以“暖民心、顺民意、维民权、释民惑”为内核的“温暖控申”品牌。
控申部门是检察院面向群众的窗口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最直接感受到群众的困难。据悉。池州市检察院通过总结梳理,推出“五四三二一”接访工作法,规范接访、温情对待群众来访。“五四三二一”即“五不”——不分职业、不分问题大小、不分诉求难易、不分态度好坏、不分来访次数;借“望闻问切”之法做到“四善”——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询问、善于疏导;兼顾说透法、讲通理、融于情,做到“法情理三融”;体现“两颗心”,用心办理每一起控告申诉案件,展现每一次的热心服务;努力实现让来访群众“只跑一次”。
今年3月,池州市检察院“温暖控申”热线接到了一通电话:“我的工伤赔偿一直没有着落,身边没有亲人,又没有劳动能力,日子真的没法过了,我该怎么办啊?”电话另一端的声音有气无力,充满了无助和失望。检察官详细问明情况,认真记录梳理可以介入监督的关键点,并根据内部协作机制将12309电话记录作为民事监督、支持起诉线索转办。经办理,最终当事人程某20多万的工伤赔偿诉求获判决支持。
程某能够拿回工伤赔偿,是池州市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工作的一例生动成果。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池州市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共受理群众信访件2958件次,受理的所有信访事项均在7日内进行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完成办理结果或进展答复。
图片说明:检察官正在对司法救助对象进行回访。
司法救助是检察机关向因案致困群体送出的一缕阳光,一头系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近年来,池州市检察机关坚持能动履职,充分发挥司法救助职能“雨中打伞”的作用,向困境中的案件当事人伸出援助之手,用心用情传递司法温度。
小友(化名)是一起过失致人重伤案件的被害人,身体高位截瘫,被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他是家里独子,由于赔偿不到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然而,这个原本不幸的孩子,却因为池州市检察院的“温暖控申”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图片:开展司法救助之后,小友重燃生活信心,目前经营着一家网店,检察官回访时,小友正在展示他的产品销量。
在池州市和东至县两级检察院的联动帮助下,小友共收到10万元的司法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救助金的发放不是终点,检察机关又联系市残联为小友资助了轮椅并在其家中搭建了康复设施。两年多来,检察机关持续的电话和不定期的回访让小友深受感动,也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据统计,近年来,池州检察机关依托“温暖控申”品牌,共向99起案件中的131名申请人发放315.164万元救助金。
在此基础上,池州市总结检察机关创建“温暖控申”品牌经验,推动全市政法单位以“温暖”为切入点,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池州版。在池州市委政法委的积极推动下,检务大厅、家事法庭、警民联调室和法援中心、人民调解室等在各相关单位不断得到健全完善,建成集接待、服务和办案为一体的工作区,实现面向群众的“一站式”服务。
如今,“温暖控申”作为 “枫桥经验”安徽检察版,已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并向全国检察机关进行推荐,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日前,池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温暖控申”办案团队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接待窗口深化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安徽法制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