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这个“兵支书”不简单!
来源:曹杰 韩倩 阅读量:10000 2023-12-05 16:55:10

“非常感谢周书记对我家的帮助,让我们一家人有了生活保障。”近日,宿州市埇桥区杨庄镇杨庄村蔬菜种植大户吴建民言谈中道不尽对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周凯的感激之情。

今年51岁的周凯是杨庄镇杨庄村的党总支书记,曾经在武警部队服役三年的周凯,在村“一把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近10年,就是这10年让杨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度的落后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新标杆”。杨庄村成为特色产业村。

杨庄村是埇桥区最北部的偏远农业村,农民除了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啥拿得出手的致富“门路”,村集体收入也是一穷二白。1994年12月退役后,周凯在埇桥区粮食局下属的一家单位上班,下岗后,开办过驾校,由于他认真负责,又深谙经营之道,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然而,一心想在家乡建功立业的周凯,2008年,他却依然放弃顺风顺水的生意,参加村干部的选举,经过选举他被当选村总支委员,2014年8月,他在全村干部群众的期盼中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作为一村之主,周凯上任伊始就把如何让群众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杨庄村是以传统种植为主的“纯”农业村。为了让村民富起来,他根据本村离江苏省徐州较近的区位优势,决定帮助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其实我们村民大多有种菜的传统,只是不成规模,不能形成产业优势。”周凯说。为此他把发展大棚蔬菜生产作为群众致富的突破口。周凯通过土地调整,协调银行贷款,2014年当年杨庄村就发展成片蔬菜大棚近50亩。

为了确保蔬菜产得出,又卖得出,他经过多方协调,与徐州蔬菜公司签订长期的购销合同,为菜农销售开辟了“绿色通道”,也为菜农吃下“定心丸”。经过几年的“滚雪球”式的稳步发展,现在杨庄村的蔬菜大棚发展到1500余亩。

随着蔬菜大棚建得越来越多,因为用电贵、用电难,菜农大多手工蔬菜灌溉,既费时又费力。为此周凯与供电部门沟通协调,很快架设了高标准的电路,同时电费也比以往降了近五成。

让村民“零”贫困,让全村致富奔小康是周凯的始终不变的追求。今年65岁的吴建民,老伴体弱多病,家里又有残疾人。是村里的的“困难户”。2016年周凯主动找上门,鼓励吴建民发展大棚蔬菜,并帮助解决5000元发展资金。第一年吴建民发展二个蔬菜大棚,周凯积极为其找销路,第一年吴建民家就摆脱了贫困,现在吴建民大棚蔬菜3个,3亩应季蔬菜,共计种植了六七亩蔬菜,每年的纯收入达10多万元。

“村里如果没钱,想办啥事都办不成,在村民面前也不硬气。”周凯说。为此,周凯决定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杨庄村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为了尽快让村里也向村民一样富起来,他将村里闲置的资产进行重组、出租,让“固定资产”活起来。同时他通过村土地流转,将4000亩土地转交给“经济能人”承包经营。在周凯的倡议和组织下,村里成立了社会化农业服务队和农机合作社,社员自愿入股购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无人机等,为村民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现在杨庄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零”元,发展了到现在的年收入50余万元,成为全镇的“富裕”村。

村里富了,有了富余的钱投入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上。现在杨庄村的水利设施完备,道路畅通,每个地块基本都建设高标准机井,全村“靠天吃饭”的8000亩土地,现在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曾经的视为“鸡肋”的土地,成为了“香饽饽”“聚宝盆”。

杨庄村是杨庄镇政府所在地,是该镇的“脸面”,为此,周凯在创建文明城镇舍得下本钱,道路硬化,村容村貌的美化,保洁队伍的组建,仅仅这几项杨庄村先后投资近百万元。经过周凯等党总支一班人近10年的深耕和拼搏,现在的杨庄村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风淳厚,人心向上的和美乡村建设道路上大步迈进,杨庄村先后被区评为文明城镇创建突出贡献奖,宿州市文明村镇,村党总支被埇桥区委评为“埇桥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周凯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干部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去年被埇桥区评为“最美退役军人”。(曹杰 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