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海
初识韦德昭,是在他宣城师范毕业后的第二年,参加全国电视大学招考,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全脱产在电大当涂教学点电子专业班进修时。我那时担任他们班《大学物理》课的辅导老师。
他电大毕业,先到中学教数学,一直是初三把关老师兼班主任,后从政。我在当涂师范教授物理至退休,旋又被广州理工学院聘去从事教学。当我“二次退休”返回家乡当涂定居后,让我颇感惊讶的是,他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没想到他的文学素养也是这么出色。他已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协会员。
缘于对文学的共同爱好,特别是我主持创办《古稀童趣》网络平台至今,我们师生俩频频合作,两颗心越走越近,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渐成忘年之交。日前,收到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我们曾经的活法》,细细阅罢,情难自抑,不禁击掌赞叹。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村庄大多却正在“变老”,青壮劳力稀少,一些“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老茧一样磨出来的传统和习俗”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已被岁月深埋。该书收录的近13万字的二十一篇非虚构散文,全是作者陆续发表在《安徽法制报》《海外文摘》《散文选刊》等报刊和近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的一些文章,捡拾的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故乡以及在他心中印象极其深刻的如珍珠般的生活记忆——“曾经的活法”。每篇散文都是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着意掸去历史的积尘,洗去岁月的包浆,客观真实地复盘当年的生活片断,不仅如电影纪录片般伴着解说把读者带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填补了一些关于故乡那段历史的空白,让岁月留痕。我们这些过来人,确能引起强烈的共情共鸣。
文集中的《正在消逝的米锅里蒸螺蛳》,道的是他家乡曾经久负盛名的一道美味,从初制到渐渐消逝的过程;《少时拜年》说的是过去农村拜年的诸多习俗和热闹场景;《砍角子和甩铜板》讲的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充满童趣的少年游戏;《话说当年碗头鱼》谈的是当年盛行的一种饮食习俗和文化;《伤疤》让你能身临其境地真切感受到“双抢”时割稻的艰辛和种种磨难;《怕回故土》于1996年就发出了“在发家致富的同时,不要忘记环境保护”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蒙冤记》讲述的是一段对读者有极好警示作用的刻骨铭心的往事……
韦德昭的散文处处渗透着理科生的严谨和求真精神,细腻动心。他文风质朴,作品富含张力,节奏感强,对读者无不存敬带诚;他的文字像是精心采撷于田野的花朵,不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还文采飞扬,一些理性的思考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残雪说:“文学属于全人类,只要是好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注意到。”在此,笔者很慎重地向读者推荐韦德昭的这本散文集。相信您一定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