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千年的祁红徽州的梦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12-08 14:51:22

□陶妍妍

1.阊江与china

腊月十六下午,我们一行人,从祁门县城出发,沿阊江顺流而下。

车行山路,冬阳温煦,植被虽枯瑟,但阊江波光粼粼。

阊江发源于祁门县内大洪岭深处,在祁门境内被称为“阊江”,进入江西后,又变成“昌江”。

《说文解字》中解释,“阊”,通天气之意;“阊门”寓意着繁盛、富贵。

祁门从唐代开始,就已有十分繁盛的茶市。阊江,则是货物外运的黄金水道。历史上,阊江上有六大码头,货物通过这条水道运抵景德镇,进鄱阳湖,入长江,然后远销海内外。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的《琵琶行》,让浮梁茶市载入史册。

祁门县原为古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的属地,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分,设置祁门县。所以,当年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商贾,说不定就行商在这片土地上。

很多人知道,祁门是“中国红茶故乡”。其实,这里还盛产瓷土。

陪同的“祁门通”说:“景德镇的釉质虽不错,但最好的瓷土都来自祁门,比如太后坑。祁门从唐开始,就通过阊江,运送瓷土到景德镇。景德镇在阊江之南,又名‘阊南’。景德镇瓷器运送全世界,大家都说来自‘阊南’,说着说着就成了china。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觉得很有趣。很多新词汇的创立,都来自当地生活的音译,英语中“瓷器”,为什么被命名为“China”,这个词又是怎么就代表了“中国”?这是历史的谜题,也是人文的有趣。


2. 安茶,时光的散文诗

在山路上兜兜转转,我们抵达祁门芦溪乡,被引进江南春安茶厂。

一进茶厂,就被巨大的安茶堆头惊住。安茶是用箬叶和篾篓包装的,每一篓,都像日本清酒桶那么巨大,上面贴着的红色封条已褪色,遒劲的毛笔字,写着“二零壹三年毛尖”“二零壹四年贡尖”“二零壹七年特贡”……

安茶是安徽省唯一的黑茶,发源于祁门县芦溪乡,是省级非遗项目,也是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安茶的制作工艺特别,根据原料的采摘时间不同,分出等级:头芽、贡尖、毛尖、一级、二级。

虽然鲜茶也需在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但毛茶却一直要放到当年8月份以后,最好是白露时节,才进行蒸晒、夜露等十多道工序,最后才压紧,用箬叶包裹,装进小竹篓内。

每只小篓装茶半斤,每个大竹篓里,又装了几十筐小篓。烘好的安茶,需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陈化多年,这一点,和普洱很像。

我们被老厂长领进二楼的陈化库房。大门一开,那股扑鼻的安茶香将我整个包裹起来,灵窍飞升。

茶香多为清透,而安茶的香气,却格外醇厚——混杂着四月的山岚,五月的箬叶,八月的金桂月光,十月的白露晶莹。它是祁门的山水和整年节气的合作,是用时光发酵出的一首散文诗。

据说,安茶因具备一定药用价值,能“安五脏六腑”,从而得名。

这倒回归到“茶”的原教旨主义。最早的茶树,确为药材。传说,神农是中国农业和中药学的鼻祖。“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字的前身。

3. 从“吃茶去”到“喝茶去”

大多数人知道“茶圣”是唐代的陆羽,因为他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唐朝,也是中国茶道的第一座高峰。

不过那时,大家都是“吃茶去”。

据《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得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用茶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才能放到开水中煮。这种饮茶法,叫煎茶法。

水要煮三沸,第一沸加盐,第二沸加茶末,第三沸舀茶汤。唐人是“吃茶”的,因为茶汤里不仅要加盐,还加葱、桂皮、陈皮,还加乳酪、坚果、炒米……妥妥大全套。

宋朝才子苏东坡,也写过一首关于茶的诗,“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晴窗”,“龙团”,指龙凤团茶。

宋朝时,茶与吃已分道扬镳。但宋人饮茶,仍需碾碎研磨,用沸水冲点,所以,宋代茶艺叫“点茶”。现在日本茶道,用茶叶末打出白色的泡沫,用抹茶粉拉出花,这些都是宋朝茶艺的遗风。

从古代的茶饼到今天的散茶,从煮茶到泡茶,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居然是材料的革新。

明以前,制茶主要用压紧法。但明代高温陶瓷发展出来,瓷器完全可以密封隔水,避免散茶受潮变味,运输也更加方便。既是散茶,便无需碾轧;直接冲泡,滋味更清香。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明代冶金技术的发达,让铁锅普及,炒青变得容易,这也是绿茶最重要的工艺步骤。

不过,红茶的发明,却源自一场意外。


4.祁红引领中国茶叶复兴

红茶的历史,要比绿茶和黑茶短很多,大约出现在明中后期。

据说有一年采茶季,军队途经武夷山,晚上驻扎在桐木关茶厂,用刚采摘的茶叶铺在地上作床垫,军队走了,茶叶发酵了,茶农们很心疼,立刻用冬天剩下的马尾松快速烘干,这就是烟熏茶,也就是红茶。

从唐开始,祁门就是重要的绿茶产地。但清光绪二年(1876),祁门县胡元龙、黟县余干臣,仿闽红制法,尝试制作祁门红茶,获得成功。从此,祁门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茶产区。

据《安徽地理说略》记载,祁门红茶,“在中国茶叶中间很有名,买红茶的客人以俄罗斯国的人最多。祁门红茶卖的法子,是在祁门将茶做成,再装到九江重新改做,装成箱子,再装到汉口去卖”。

清末民初,是祁红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特别是1915年参加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祁红在国际市场声名大噪。

《申报》中有记载,“安徽之祁门、江西之浮梁,两县接壤,为红茶产出之区。每年春间运往汉口,售于俄人者十之七,售于美、法、德、奥等国十之三,价值总额常达二百万以上。故该处富户大贾,多茶叶起家者。”来自深山里的祁门红茶,一度是中国国际贸易的硬通货。

这些历史故事,在祁红博物馆里,都有详尽的介绍。

让我比较震惊的,是去参观祁门茶业改良场,得知它成立于1915年,也是中国第一家茶业科研机构。

1932年,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吴觉农开垦新式茶园,尝试用机器制茶,奠定一系列标准化体系,从此开辟了一条中国茶业的复兴之路。

茶文化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社会文化的变迁史,更是一部科技文明的推进史。作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的祁门红茶,既有着世界香,也有着中国红,更有着高妙的千年徽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