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青阳县新河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治理赋能增效。
阵地建设强“法治”
“今年,我们投入资金约200余万元,占地约30亩,打造集休闲、健身、法治、文化于一体的法治主题公园,它不仅是群众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新去处,更是沐浴法治阳光、感受法治力量、接受法治洗礼的文化阵地。”新河镇十里岗村党委书记杨发胜介绍说。
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十里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着力打造文化特色鲜明、法治内涵丰富的法治文化阵地及长廊,因地制宜融入德治、法治、自治,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元素,推进“一村一品”法治文化建设,让墙绘“说话”,让景观“教学”,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三下乡”、文明集市、我们的节日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素养。截至目前,建设法治主题公园、法治广场、文化长廊各1处,百姓说事点3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5场。
加强法治宣传是提高村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十里岗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通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龙船调、法律讲座、宣传海报、LED显示屏、宣传手册、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将日常法治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普及法律知识,引导村民树立法治观念,鼓励全体村民学法、懂法、讲法。今年以来,共开展法治讲座6场,发放宣传单页3000余份,人均发送微信近千条。
与此同时,十里岗村以育好“法律明白人”办实“法律明白事”为目标,结合“八五”普法活动开展,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五老”、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网格员等进行“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训,帮助其掌握法律知识,提升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业务能力,做合格法治乡村守护人。通过民主推荐、村党委审核、初步公示、培训合格等程序,累计选拔出“法律明白人”83名。定期邀请县司法局、镇司法所、一村一法律顾问等人员组建法律顾问团,深入村组召开夜间“板凳会”,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今年以来,开展夜间“板凳会”9场,收集社情民意15条, 就地化解矛盾13条。
村规民约强“自治”
“以前,不少人好面子比排场,婚丧嫁娶、贺寿满月,各种各样的酒席铺天盖地,自从有了村规民约后,大操大办的情况没有了,形成了人人争当‘文明人’、家家争当‘文明户’的浓厚氛围。”新河镇洪山村党总支书记王红苗高兴地说。
漫步在新河镇的村庄,白墙黛瓦、院落整齐,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生动展现在面前。近年来,该镇将践行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村风村貌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新河镇按照“党委主导、村级主办、群众主体”的原则,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代表参与、村民审议”的方式,紧贴群众需求,向村民代表、群众征求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搜集“金点子”,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村民在基层自治中“唱主角”。积极发挥“四会”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板凳会、夜谈会征询意见、系统整理、反复修改等,让村规民约入人心、接地气,确保村规民约合理性、实用性。
以“小家”促“大家”,以“小美”促“大美”。“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喊叫”“认真做好门前三包”…… 在新河镇,各村把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中,带动镇域内群众从家庭做起,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动员全员大扫除,整治村庄环境,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让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村规民约制定后,全镇各村还通过健全“红黑榜”管理机制、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培育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把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做到“村民自治、人人参与”,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喜盈盈来笑盈盈,村规民约大家遵;移风易俗助振兴,党员干部率先行……”新河镇还利用市级非遗龙船调古调新唱,将村规民约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机制和制度。积极创新“1+1+1+X”树根状管理模式,利用熟人熟事的优势,为基层自治引入“源头活水”,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力化解矛盾。
自推行村规民约以来,村民们逐渐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从以前的“站着看”变成了“主动干”,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也“约”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小小积分强“德治”
餐巾纸5分、洗洁精10分、垃圾桶15分……在新河镇常洲村的“爱心超市”,村民们正在货架前根据自己的积分挑选兑换物品。
“我的积分都是平常参加村内组织的志愿活动时攒下的,然后到爱心超市里用积分免费换商品,这里有酱油、洗洁精、塑料盆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一年下来给我省了不少钱。”常洲村的王大娘拿着兑换到的物品高兴地说道。
“爱心积分”积累的过程正是文明积淀的过程,在新河镇,村民之间呈现出互学互比互促的浓厚氛围。近年来,该镇持续推动德治引领,着力打造“爱心超市”,用“小积分”兑换“大文明”、“小奖品”汇聚“大动力”,充分发挥好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开展爱家净美、乡村治理等“积分制”推广工作,吸纳村民小组长、网格员、“五老”、老党员等乡贤成立积分评议小组,对所有农村常住农户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根据每户的日常表现情况进行评分。村民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美丽庭院”“美人家示范户”“好婆婆”等先进评选活动攒到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共集中兑换50余次,兑换生活用品1526件。
在“爱心超市”的支持下,新河镇志愿者服务队伍得到迅速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照料老人日常生活、关爱留守儿童、清扫公共卫生等,激发了更多人支持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
通过实施“积分制”,新河镇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乡风文明得到显著改善,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村民们自觉提升环境卫生意识,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乡村治理等活动,为建设和美乡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治、法治、德治是基层治理体系的三要素,我们将充分挖掘各自特点,加强自治管理、法治约束、德治引领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三治融合’走深走实,最大程度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功能功效,健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河镇党委书记葛石炜说。(陈海虹 周伟 罗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