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鸠江区民政局近年来以“保护、关爱、服务”为措施,秉持“儿童利益优先原则”,以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标,坚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不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与关爱路径,全方位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分类保障,让工作落实走向精准化
“儿童福利政策怎样才能实现精准保障、落实到位?”前不久,在该市民政局开展的鸠江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调研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如何推进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定,应该站在儿童角度落实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质导向”,采取“五方证明”“一事一议”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落实关爱服务、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举措,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合力。
据悉,2022年鸠江区为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出台了相应的保障实施办法,为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助提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截止到今年10月共计发放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助95.44万元,累计发放654人次。为进一步减轻孩子们的就学压力,区民政局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孤儿助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福彩助学”“慈善圆梦助学”等助学活动,今年以来,已发放孤儿助学金3.25万元。在建立孤儿生活保障增长机制基础上,结合“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大力宣传孤儿民生政策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高孤儿家庭民生政策和未保法知晓率。
在鸠江区民政局统筹下,辖区内各镇(街)动态摸排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底数,建立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和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开展了党员与农村留守儿童“牵手行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的牵手帮扶,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为了在全区营造未成年人保护氛围,区民政局结合六一儿童节、寒暑假,开展困境儿童走访慰问、点亮微心愿、为春蕾女童送温暖活动,在多个村居开展“防溺水、普法知识、儿童心理健康”等宣讲活动,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关爱宣传活动20余次。
实地督查,让基层未保工作扎根土壤
“这片水域缺少一个救生杆,要尽快补上。”“水域巡查记录过于简单,应该增加节假日、上下学、高温天气等重点时间段巡查频次。”芜湖市社会组织促进会的工作人员,今夏在鸠江区各村居开展防溺水督查工作。
自今年5月以来,鸠江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全区域防溺水督查工作,围绕鸠江区9个镇(街)110个村居,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电话回访等方式开展防溺水督查工作。历时5个月开展10余次走访督查工作,现场查看“防溺水五项责任清单”,水域风险排查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包保责任人建立情况,水域是否设置“三个一”设施、是否放置救生设备,救援电话是否能正常接通,通过查看台账、现场入户走访的方式,检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防溺水入户宣传工作是否落实到位。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包保人的履责行为,确保在放假期间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针对辖区内979户留守儿童家庭采取电话问卷的形式,调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以及包保人的履责情况。
据了解,在经过数次走访督查后,各镇(街)防溺水工作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最开始“几页纸”的工作记录,到现在一册册分类装订的走访记录和巡查记录。儿童主任们从观念上发生了转变,逐步从“工作需要”转变成“工作责任”,努力化解未成年人溺水风险,将预防溺水这一项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工作扎根土壤。
规范建设,让未保站运行走向常态化
鸠江区民政局以提升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大力打造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通过对接高校资源制定了《鸠江区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考核评分清单》,并根据9个镇(街)实际情况进行走访、指导,形成了“未保站+未保服务区”的模式,在镇(街)成立未保站,在各村居成立未保服务区。依托社区的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等现有资源,打造兼具儿童游戏、娱乐、心理咨询、应急处置、服务转介、协助安置、宣传教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
为了让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各镇(街)将未保站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召开未保站工作会议,制定了《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突发事件》预案,通过资源链接,围绕未成年人监护、健康、教育、心理等问题建立了紧急处置机制流程图,为鸠江区未保站实现标准化运行进行了有益探索。
截至目前,9个镇(街)未保站均已经建立,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其中官陡街道率先探索“未保站+社工站”“儿童主任+专业社工”的模式,充分发挥街道未保站“枢纽”“服务”的综合平台作用,依托“你好·宝藏少年”未成年人保护项目,关注辖区内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联动儿童主任、社工站、儿童家庭,多层面介入,发掘需求、开展帮扶服务,帮助提升孩子们的抗逆力,搭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打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在一次次的督查和探索中,鸠江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润物细无声地发生着变化,在扎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情感、环境等多样化需求,探索“保护+服务”的精准关爱模式。而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工作观念的转换,也正是鸠江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成效的缩影。他们正在合力延伸鸠江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触角,充分实现福利政策和服务阵地的双向同行。(通讯员 张华 高永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