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紧紧围绕“三个坚定不移”,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牵引,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有效贯通、衔接联动,奋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上走在前、作示范。
近年来,滁州市每年都在小岗举办理论研讨会、改革推进会等各类专题活动,成功举办全国青联助力乡村振兴大会、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长三角网信工作协同发展会议等,进一步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特别是主题教育期间,滁州市委把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纳入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以上率下学,精心举办市委主题教育读书班,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当年农家”院落。考察调研学,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专题调研,围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6个专项,市委常委带队深入小岗等乡村一线开展调研19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江苏南京、苏州,浙江湖州和上海杨浦、徐汇等地考察学习,对标先进,学习经验。交流研讨学,聚焦“牢记嘱托再出发、踔厉奋发建新功”,组织领导干部围绕“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弘扬小岗精神建设农业强市”等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凝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思想共识。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村改革是滁州的红色基因和金字招牌。滁州市委坚持每年把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强市建设作为1号文件,作为硬性工作任务,坚持抓小岗促全市,7年累计承担涉农国家级改革试点41项、省级51项,一大批改革在全国全省探索了路径、创造了经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3项整市试点深入推进,获批全国首批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主题教育期间,围绕“发挥小岗村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示范作用”,抽选市委改革办、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等组建专项小组,开展“点题式”调研,奋力探索更多中国农村改革的“滁州方案”。在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上。全市家庭农场1.9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01家,承包地流转率超6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稳步推进天长、明光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明光市柳巷镇8个村于10月1日率先在全省签订延包协议。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全市组建1028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50个集体经济合作社,348万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东。全市“三变”改革村占比96.6%、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截至9月底,全市集体经济强村达343个、占比达33.6%。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市已有296个村进行股份分红,累计分红5903.39万元。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上。全市累计出台各类制度152项,其中12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文件汇编》,基本形成宅基地改革制度体系。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4950宗,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1.4亿元。积极拓宽有偿退出融资渠道,创设“宅改贷”,已发放贷款6.3亿元。南谯、天长、明光、来安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当前,滁州正处于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关键时期,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主题教育期间,滁州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基础上,制定出台《滁州市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方案》,扎实开展乡村产业增效、人才促进、文化赋能、生态提质、治理创新五大行动,以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聚力“头等大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把“加强耕地保护”列为市委常委会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解剖式调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近2年耕地督察反馈的50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着眼加快打造皖东“百亿粮仓”,谋划实施滁州新增粮食产能行动,今年全市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全域建设试点,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10.72万亩;完成“小田变大田”任务22.62万亩,完成量全省第1位。聚力“重中之重”,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发展。坚持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为乡村振兴寻出路,奋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串联沿线35个重点乡镇、119个重点村,谋划打造“百亿小岗三产融合示范区”“醉美茶香风景环线”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定远县高潮“瓜蒌部落”、天长市冶山“玩具小镇”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巩固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成果,加快提升“1+4+N”产业平台,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4个,进一步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今年1—9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9.1%、居全省第3;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达428亿元、同比增长14.8%。聚力“形神兼备”,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和美乡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行动列为主题教育16个专项整治重要内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相关市级领导牵头调度推进。今年以来,先后完成1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47条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完成24个省级森林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今年改厕1.44万户;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326个自然村庄提升改造;36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全部完成雨污分流。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健全“三治”融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制定“村规民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目前,入选首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0个,建成省级美丽中心村388个、示范村95个。
滁州市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以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第三、全国百强,近5年GDP平均增速全省第一,实现了从全省“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在去年以来的省辖市季度“赛马”评议中,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优化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居全省前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评夺魁。(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