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11245”工作法为贵池基层治理添动力
来源:安徽法制报 阅读量:10000 2023-12-22 10:37:11

12月14日,记者从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获悉,不久前,省民政厅下发《关于确定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的通知》,确定16个社区工作法为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该镇刘街社区“11245”工作法位列其中,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社区工作法。

何为“11245工作法”?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为何能被省民政厅通报表扬?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实地走访。

刘街社区位于梅街镇东边,九华山脚下,是傩戏的发源地、白洋河的源头。这里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清澈的白洋河水蜿蜒流淌,河畔房屋鳞次栉比,桥梁、民居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景美如画。

“今天能看到美丽的景观,多亏了街上组沿河15户居民的主动配合。”刘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双凤介绍说,2021年7月,社区申请110万元资金,打算以300米白洋河河堤为基础,打造集观景、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沿河景观带,为沿河居民的居住环境提档升级。然而,在白洋河沿线居住着17户居民,其中有15户沿河修建了厕所、猪栏、菜地等设施,想要修建景观带,必须将这些设施拆除。

“起初,大家确实也不大愿意,因为要修建一条2.6米宽的走廊和景观带,居民少的也要让出好几个平方,多的甚至要让出20多个平方。”胡双凤说,就在社区居委会为说服这15户居民犯愁时,有村民提议将此事搬到社区的“民主议事厅”,村里一些威望较高的“五老”人员、老党员、“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村民代表也主动请缨参加议事。在“民主议事厅”,大家从集体和个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修建景观带的好处,沿线15户居民在看到景观带规划设计中的美丽图景时,也不由地为之动心,刘忠祥、刘当祥等户主动带头拆除了自家的设施,有了他们的带头,其他居民也随之转变了态度,相继让出地块。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今年1月,白洋河沿河环境整治项目竣工。看着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了模样,大家赞不绝口:“村里在建设景观带时,还帮我们沿线居民做了污水终端整合,之前猪栏、厕所的异味也没有了,大家都说这块位置让得值。”刘忠祥笑着说。

“这就是我们社区‘11245’工作法的特别之处,我们在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议公不议私’(四必议四不议)原则下,发动辖区内老党员、‘五老’人员等积极参与,大家齐心协力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胡双凤告诉记者,除了坚持2个原则,社区还积极推进线上、线下2个平台协调联动,拓宽居民议事渠道,并充分发挥党建品牌引领、家风文化促进、综合阵地凝聚、河畔小分队议事4项特色载体作用,创新实施5题协商,推进村级议事协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制度规范,渠道通畅,居民们参与讨论协商的热情愈发高涨。2021年,不少村民通过议事平台反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刘街社区还没有供村民从事傩戏排练以及傩文化展示的场馆,希望社区设法解决。群众有诉求,社区有回应。经过居民民主协商并报上级同意,同年,刘街社区申请200余万元资金,以原刘街中心小学旧址为基础,修建了一座傩文化展示馆。如今,展示馆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组织集体文化活动的首选地。

“近年来,刘街社区严格按照‘党组织引领,多主体参与,网格化交织’的工作思路,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坐标起点,通过‘11245’工作法构建起乡村治理新格局,在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梅街镇党委书记陈玉伟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议事协商中的集体智慧,加快推进协商成果转化成为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通讯员 许鑫磊 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