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法袍,行走如风;目光如炬,洞察人情。杨光扎根基层法院26年,始终奋斗在审理案件、服务群众最前沿,他以民心为秤,用心、用情、用力解开老百姓心中的疙瘩,用公正审判传递法治正能量。
以真情熨帖民心
“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就不能简单地将案件一判了之,要挖掘矛盾纠纷后面的深层次问题,避免案子结了,矛盾还在。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用100%的热情和真心,去填补每一个当事人哪怕是1%的疑惑。”12月8日上午,杨光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有感而发。
在一起32名药农分案起诉席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席某因欠债太多,躲避到甘肃省兰州市不与众药农见面,并拒绝接收邮寄送达的应诉手续和开庭传票,众药农情绪激愤。杨光负责审理此案,在妥善安抚众原告后,他率队前往兰州。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席某最终签署了法律文书,几十起案件得以及时开庭审理,维护了药农的合法权益。
年过六旬的刘某经朋友介绍将60多万元养老钱投入网络投资平台,很快发现上当受骗起诉至法院,希望能追回养老钱。杨光开庭审理后,发现刘某缺少关键证据,按照正常程序,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考虑刘某年龄较大,涉案金额较多,一旦驳回诉讼请求,可能对其打击巨大。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发现了投资平台涉嫌诈骗犯罪的线索。”杨光告诉记者,为了慎重起见,和助理商量后,他们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刘某被骗投资款大部分被追回。
释法说理息民诉
“杨庭长的案子办得公道,我们双方都服气。”一起名誉权纠纷案的被告说。该起案件因原被告双方在电话联系时发生口角引起,被告使用侮辱性语言对原告进行辱骂。原告气愤不已,起诉至法院。
立案后,杨光仔细分析案情,认为该案有调解的可能性,遂联系原被告双方来到法庭。杨光向被告耐心释明法理,民事主体虽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通话过程中辱骂他人是需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通过拉家常式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履行了赔偿义务并致歉,原告表示谅解。
在杨光这些年的办案生涯中,他总是把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将调解贯穿于案件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刘某某诉李某某不当得利,李某某收到应诉通知后以返还原物纠纷之由,又将刘某某诉至法院。杨光收到两个案件后,通过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发现二人原系男女朋友关系,存在调解可能。为此,杨光多次联系双方到庭调解,进行心理疏导、释法析理,打开双方心结,促成他们达成和解。两起案件纠纷通过调解,最终实现圆满解决。
恪尽职守显担当
12月7日,肠息肉术后次日,正在休病假的杨光回到工作岗位,穿上法袍、手持法槌,连续审理5起案件,接待了数十名当事人。
“他出院第二天,就来到法院连续审理了5起案件,一直开庭到晚上7点才结束,我们都在为他的身体担心……”民一庭法官何云燕说,从杨光身上,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一次次通宵达旦地赶写判决书,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主持调解。杨光说,法官不仅仅是一份光鲜的职业,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因为身上的法徽肩负着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自2020年到今年11月,杨光共受理案件2954件,结案2911件,结案率达98.54%,多项指标在全院名列前茅。他还总结出趁热打铁的“热调解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感化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正反对比法”等调解方法,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调解技巧,促使对立双方握手言和。因工作成绩突出,杨光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记者 常振龙 通讯员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