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文珍)近日,2023年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分析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农产品直播电商消费舆情中,“虚假宣传”问题最严重,占比超过半数。
其中,部分直播间在售卖农产品时故意夸大或捏造产品的特性或功效,通过虚假宣传达到吸引关注的目的。
电商直播带货农产品,冒着“土气”、带着新鲜,既让农民“富了口袋”,又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实惠,然而这样的好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味?
一
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成“网红货”,火热的直播电商,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一些直播电商从中嗅到商机,动起了歪脑筋:主播虚假助农,通过编造农民悲惨故事,或是塑造农村、偏远地区淳朴形象进行炒作,赚取流量,再将低价收购的农产品高价销售以牟利。
卖惨营销,套路满满。
今年石榴丰收季,一系列催泪视频刷屏:9岁男孩与奶奶相依为命,卖滞销石榴被偶遇;老人向路边车辆推销石榴,车内人员却将石榴扔到车外……当你为这些孩子、老人而揪心的时候,媒体调查却发现这是主播雇当地村民演的戏。
今年9月,四川凉山公安在打击查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的过程中,摸清了一条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中端剧本拍摄、电商运营,末端农产品供应的制假售假灰色产业链。
如此“鱼目混珠”的直播带货,让消费者“伤心”又“伤钱”:收到的商品货不对板,直播间虚构商品产地、商品特点等信息,宣称“野生”“大凉山特产”等,实际为养殖、人工产品,或是发货地与宣传不符。
爱心助农却被“割韭菜”,很多网友发出“终究是错付了”的感叹!
二
卖惨营销为何频频发生?即使看起来很假,为什么不少网友还是频频掉“坑”?
并不是网友太天真,而是营销“套路深”。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表示,从流量和传播的角度讲,越是稀奇古怪的事情越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偏远山村里的“卖惨”现象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很容易引起大家内心深处的共情。在“共情”和“猎奇”两种因素的驱使下,虚假的“视觉贫困”屡见不鲜。
不得不说,虚构弱者形象,通过卖惨牟利,已经是在透支社会善意;而消费偏远地区群众的困难,更是对他们的多重伤害。出镜的农民被忽悠成了演员,被人识破后不仅无端“背锅”,也对当地农产品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网友被多次愚弄后,很难再伸出援手,真正的助农直播通道反而可能被堵塞。
更何况,这种行为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等行为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发布虚假广告则违反《广告法》。卖惨带货还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非法经营罪等。
此类事件频发,也暴露了为“苦情戏”搭台的相关平台,存在治理滞后的问题。尤其是这些账号能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流量,也有平台“推流”做支撑。
三
卖惨营销、实为欺骗,已然成为一种网络公害,究竟如何斩断这个利益链条?
政府部门积极亮剑。上述凉山网红直播带货案中,有关部门的快速反应,形成了有力震慑。治理不能单打独斗,应多方协作、多措并举,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内容导向管理和对平台的监督。
平台主动担责。与卖惨带货视频的泛滥程度相比,目前一些平台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弱,这让一些擅长炒作的营销号更加肆无忌惮。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把好准入关、审核关,加强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同时提高事后处罚力度,追究主播责任,让违法违规行为失去表演舞台。
消费者擦亮眼睛。网友应回归常识,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了,哪怕是在偏远乡村的困难群体,也会有相应的制度给予保障。因此,不要被网红滤镜所迷惑,无论消费还是献爱心,都要选择正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