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质量怎么样,服务对象体会最深。
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实现“问题直述、诉求直办、服务直达”,推动形成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切换企业视角,“沉浸式”体验营商环境冷暖;紧握打击和治理双拳,严惩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为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我省政法机关坚持法治思维,打出组合拳,在“政策最优”上加力度,在“办事最快”上下功夫,在“服务最好”上出成效,着力打造“最强内核”,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顺心成长。
过去的一年,我省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数在营商环境的“五大环境”中保持前列。
送上“及时雨” 政法服务更暖心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
“我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皖警服务企业‘一点通’平台留了句‘请求公安帮助’的话,没想到当天就接到省市两级‘为企服务专班’的电话,辖区交警两次现场指导,帮助6组大型设备成功转运。”2023年4月2日,在省公安厅召开的“警企恳谈会”上,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钊说起前几天的经历依然深有感触。
坐在办公室里就享受到“我省公安系统服务企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举措”带来的红利,恳谈会上黄钊直呼愿意做公安的“代言人”,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公安的好政策,让政策红利更多惠及经营主体。
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好政策不只是“定心丸”,也是“及时雨”,能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持市场主体司法需求导向,我省在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合理诉求上下了大力气,做好“加、减、乘”法,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
——做好“服”的加法,畅通“政企直通车”。
建立法院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三级法院院长开门接访企业家3517人次;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654项;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2.1万余家,收集意见建议6524条,并为426家省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3854次;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组建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1435个,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1.3万次。
——做好“解”的减法,积极响应“民声呼应”。
着力攻坚化解了一批涉企权益保护的信访积案,审查监督了一批涉企权利救济的控告申诉案件。
——做好“优”的乘法,等高对接“长三角”。
推动优化营商环境配套警务服务保障机制纳入2023年长三角区域警务一体化领导小组会议重要议程,与沪苏浙高院共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域立案、协作执行等协同机制,开展跨长三角区域执法司法协作48265次,有效便利了企业跨域司法需求。
做好“守夜人” 让企业家安心经营
“知识产权专利的侵权和被侵权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是关于侵权方面的恶意骚扰。”合肥高新区一家提供数据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主业并不在此,面对这样的骚扰,没有精力一件件地走司法程序。
改变从2023年开始,合肥高新区人民检察院在重点企业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络点”,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化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过去是我们去找司法机关,如今是司法机关主动联系我们。在一次次沟通和处理过程中,我们应对恶意骚扰的能力正不断增强。”在这位负责人看来,通过这样的合作,让企业能更好地腾出手来,把精力聚焦在企业主营业务上。
而对高新区检察院来说,一个知识产权联络点的建立,不仅有效搭建起检察机关服务企业的平台和渠道,同时也可以了提升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工作效能。通过向高新企业、技术专家问需问智,实现了优势互补,有效促进检察工作专业化、精细化,助推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提档升级。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了平等公正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让各种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我省政法机关聚焦涉企“大事小情”,紧握打击和治理双拳,前移防线,坚持平等保护,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违法犯罪,净化市场环境,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创业。
——打击侵企突出犯罪。重点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制假售假、敲诈勒索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对涉企警情集中接处、涉企案件“有案必受”,全省破获侵企违法犯罪案件2846件。
——打击企业内部职务犯罪。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犯罪,既从严打击,又溯源治理,全省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255件326人,发出检察建议60件。
——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犯罪。主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等的司法保护力度,全省审结涉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545件,同比上升160.8%。
贴心“店小二” 做企业坚强后盾
时间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全面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企业就能“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花工夫办审批”。便捷不便捷,满意不满意,由“跑”到“免”、由“多”到“一”的转变就是答案。
我省推广“五免之城”建设经验,持续推行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在铜陵、黄山、马鞍山、池州4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减证便民”行动,用1份“信用报告”替代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推动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实现“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
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善意文明的法治供给、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释放企业活力。
我省提供最优司法路径,建立覆盖侦查、公诉、审判、执行全环节的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利影响。深化企业合规改革,加强检法衔接,实现涉案企业合规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帮助企业家改过自新,促使企业健康运营,2023年以来,全省审查办理企业合规案件187件。加速破产案件办理,完善市场主体救助和退出机制,对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积极适用破产重组和解程序,助力重新焕发新机。全省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440件,其中和解、重整案件212件。
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当好企业的坚强后盾,将涉诉风险化解在早、化解在小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
我省将风险隐患防于未然、止于未诉,下好服务惠企先手棋,建立起“警官联系包保”辖区企业项目机制,全省公安机关包保联系重点企业7262家,为企业上门开展安全防范业务指导2.1万余次,依托“为企服务警务室”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804起。加强诉源治理,与省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全省法院委派工商联调解涉企纠纷32185件,成功率70.55%,极大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
争当“改革家” 给出发展“最优解”
“感谢法院给我们出具了《自动履行证明书》,让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2023年8月24日,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法院新安法庭向主动履行生效调解协议的企业发出了该市首份《自动履行证明书》。
2019年10月21日,原告金寨某建材公司与被告安徽某建筑公司签订一份《空心砖采购合同》,此后,原告按被告要求将空心砖送至项目施工现场,2020年8月19日,双方对账,被告购买原告空心砖合计货款594477.2元,被告已付550000元,尚欠原告44477.2元。余款经多次催要未果后,原告诉至裕安区法院。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了分期付款调解协议,考虑到该案有自动履行的可能,承办法官主动联系被告,告知法院正在推动建立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对主动履行的义务人,经申请可以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予以诚信“褒奖”,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听到法官的介绍后,被告态度积极,表示将尽快筹措资金还清欠款,让企业早日甩下“包袱”轻装上阵。
能动司法为诚信“背书”,是正向激励改过自新。我省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为主动履行义务或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覆盖企业12596家,依法撤销、删除失信8843件,累计出具信用恢复证明1468件。出台《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扩大市场主体受惠面,推出轻罚、免罚清单事项236项,办理“轻罚免罚”案件8600件,免罚金额1.55亿元。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坚持谦抑审慎,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积极帮助困难企业和企业家走出困境、重返市场,让企业和企业家舒心发展,这是我省政法机关给出的“最优解”。
我省加强执法司法检查,坚决防止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开展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规范化专项检查,评查检查各类涉企案件27608件;对企业经营性资产“活封活扣”,有效释放价值64亿余元财物的使用价值和融资功能;简化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流程,依法保障8314人次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清理涉企“挂案”,全面摸清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坚决不让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负罪经营”。全省涉企“挂案”清理率100%,实现应清尽清、不留死角。
担纲“护航人” 构建高效制度矩阵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面对“当下治”与“长久立”,我省推动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护航,让企业和企业家顺心成长。
结合主题教育,我省开展涉企调研课题302个,发现涉企问题484项,逐项推进落实。省委政法委形成《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亟待全链条加强》调研报告,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近日制定出台《关于推深做实知识产权政法保护15项重点举措 服务保障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执法司法“全链条”保护体系。
建立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护航机制,总结拓展护航专项行动成果中,省委政法委近日制定出台《关于全省政法机关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印发《关于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保障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公安系统服务保障具有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十条举措》,为常态化政法护航工作提供长效常治的制度保障。
完善营商环境体验机制中,六安、铜陵、芜湖、宣城、黄山等地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切换企业视角,“沉浸式”体验营商环境冷暖,找准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难点,把体验转化为效能,持续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举措,形成“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段路途的总结。
这更是一段征程的启航。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新年伊始,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的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朝着提供高端法律服务、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营造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迈进。
2023年5月29日,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张韵声赴合肥市高新区调研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
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超 摄
2023年12月11日,马鞍山市公安局雨山分局民警来到辖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与生产一线员工们悉心交流,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征求企情民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本网通讯员 陈稷沣 摄
律师进企业开展法律体检 (本网资料图片)
濉溪县法院“高级法官助企服务团”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网通讯员 周书敏 摄
2023年3月,芜湖市鸠江区检察院检察官深入企业走访,宣讲“七号检察建议”,送达“寄递安全风险提示函”。
本网通讯员 占玉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