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获批建设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1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评估情况。据评估,安徽自贸试验区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带来了发展方式的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崔卫杰介绍,获批建设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基本要求,搭建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规格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了“9+3+N”专项工作组体系,以“全员自贸”的工作态度和推进思路,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见效。截至2023年11底,112项试点任务已落地见效110项,实施率98%;其中中央事权64项试点任务已实施62项、实施率97%;地方事权48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实施率100%。
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紧抓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金融开放、营商环境等领域形成了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这些成果形成过程中,安徽自贸试验区注重运用市场化的逻辑、联动发展的逻辑、系统集成的逻辑探索制度创新路径,切实发挥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围绕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大开放力度,为全省、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了力量,3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保持在30%和20%以上。同时,以培育建设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层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更为强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聚焦科创领域,推出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批硬核科技成果,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提升了国际科技合作水平。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还多途径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崔卫杰表示,评估表明,安徽自贸试验区的3年,是不断缩小开放差距、与世界拉近距离的3年;是制度创新脉络不断清晰、制度创新成果逐渐成型的3年;也是成果不断发酵进而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