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顺心成长。”1月9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了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去年以来,全省政法机关坚决扛起职责使命,以开展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落细落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举措,积极响应企业司法期盼,依法打击侵企犯罪,用心为企纾困解难,完善长效制度矩阵,营造一流法治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董桂文介绍,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显著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数保持“五大环境”前列,为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响应司法期盼 助力放心投资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考虑市场主体需求。基于该理念,我省坚持市场主体司法需求导向,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合理诉求,让企业和企业家放心投资。
建立法院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三级法院院长开门接访企业家3517人次;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45项;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2.1万余家;开展“法律服务进万企”,组建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1435支,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1.3万次……一组组扎实的数据背后是我省政法机关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畅通政企“直通车”,积极回应企业司法期盼的生动实践。此外,依托省委“民生呼应”平台,全省政法机关深化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攻坚化解专项行动,着力攻坚化解了一批涉企权益保护的信访积案,审查监督了一批涉企权利救济的控告申诉案件。
打击侵企犯罪 保障专心创业
“对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利益的违法犯罪,必须要依法严厉打击,净化市场环境,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创业。”据介绍,全省政法机关重点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揽工程、制假售假、敲诈勒索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对涉企警情集中接处、涉企案件“有案必受”,全省破获侵企违法犯罪案件2846件。同时,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既从严打击,又追溯源头。全省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255件326人,发出检察建议60件。
全省政法机关还主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等的司法保护力度,全省审结涉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案件545件,同比上升160.8%。
创优法治环境 赋能安心经营
让企业和企业家安心经营,关键要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善意文明的法治供给、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董桂文介绍,去年以来,全省政法机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供最优司法路径、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
“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的“五免”之城建设经验持续推广;1份“信用报告”替代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的“无证明城市”建设在铜陵、黄山、马鞍山、池州4市试点;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全省政法机关相继出台一项项政策,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负”,为发展“加码”。此外,我省还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利影响;深化企业合规改革,帮助企业家改过自新,促使企业健康运营;加速破产案件办理,完善市场主体救助和退出机制,助力重新焕发新机。为前移防范化解关口,公安机关建立“警官联系包保”辖区企业项目机制。法院加强诉源治理,与省工商联建立“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机制。
用心纾困解难 支撑舒心发展
“坚持谦抑审慎,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积极帮助困难企业和企业家走出困境、重返市场,让企业和企业家舒心发展。”据介绍,我省政法机关不断落实落细“暖商”举措,加强执法司法检查、全面清理涉企“挂案”,正向激励改过自新,累计评查检查各类涉企案件27608件;涉企“挂案”清理率100%,实现应清尽清、不留死角;办理“轻罚免罚”案件8600件,免罚金额1.55亿元。
为防止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我省全面开展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规范化专项检查;对企业经营性资产“活封活扣”;简化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流程。同时,全面摸清涉企“挂案”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坚决不让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负罪经营”。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为主动履行义务或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扩大市场主体受惠面。(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