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学
最初知晓左光斗和左忠毅公祠,是儿时夏夜纳凉时听大人说故事知道的。在那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他的名字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但我想象力再丰富,也不会想到四十多年后,左忠毅公祠陈列展的文本由我夫人撰写。在一个秋天的下午,我怀揣虔诚之心,走进了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左忠毅公祠。
左忠毅公祠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纪念左光斗的专祠,简称“左公祠”。它坐落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老城区北门街,占地面积1021平方米,粉墙小瓦,大屋檐,朱门深凹,门石相对,门楼上嵌“左忠毅公祠”石匾额。祠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均为木结构建筑,中进是大殿,三开间,大殿为七架梁加前后破架,建筑格调较高。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左佥都御使,“东林六君子”之一。他为官力谋国事,匡扶正义,清直敢言,颇有政声。天启四年(1624),因魏忠贤阉党致祸,下狱致死。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改元崇祯,魏忠贤被处以死刑,左光斗的冤案得以昭雪,被追赠右都御史、太子少保,赐祭葬,敕建专祠祭祀。明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福王朱由崧立国南京,追赠左光斗谥号“忠毅”。
四百年的风雨侵袭,四百年的时事变幻,左公祠多有损毁,失去了原有的容颜。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桐城市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以整治促保护,以利用固成色,对老城区内的文化遗存、名人故居等进行统一规划、整理修复。2022年1月15日,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布展,左忠毅公祠焕然一新,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种有花草树木的院落中的左光斗塑像。身穿朝服的左光斗“坐”在大殿前,一脸威严,满身正气,其“铁面御史”的形象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曾经读过的一些文章——
万历四十七年,左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发现社会上的不法之徒与吏部一些官员相互勾结,私刻假官印,私自任命官职,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异常气愤,一举搜出伪印70余枚,拘捕假官100多人,纲纪为之一振,恶吏畏惧敛迹。同年,由于神宗皇帝数十年疏理朝政,清兵入侵边界,身为御史的左光斗连上三次奏折,对神宗皇帝犯颜直谏:“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
万历四十八年,熹宗继位。时光宗宠妃李选侍盘居乾清宫,外倚阉党,内欺幼君,诈称光宗遗嘱要垂帘听政。以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党人恐阉党独掌朝纲,力持正论,疏请移宫,排斥阉权,肃清宫禁。朝中一批正直的官员也大力支持左光斗,李选侍万般无奈,只得移到仁寿宫居住。
熹宗朱由校即位不久,宦官魏忠贤网罗党羽,权倾朝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重振朝纲,明天启四年(1624),左光斗协助杨涟上《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后又草拟劾魏忠贤、魏广微“三十二可斩罪”。因消息走漏,魏忠贤蒙骗皇帝,假传圣旨,将左光斗削官为民,继而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左光斗在家乡遭捕入囚车时,父老乡亲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立于马首前嚎哭喊冤,声震四野,连押解他的兵丁也暗暗流泪。天启五年七月,左光斗于狱中被魏忠贤的爪牙摧残致死,时年51岁。
想到这些,我不由对左光斗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敬佩不已,为家乡拥有这样一位先贤无比自豪,而前廊抱柱联的“千古吊英雄若论报国精忠岂输武穆,万年留血食从此孤魂毅魄永耀神州”,令我潸然泪下。左光斗的一生,恰如大殿门楣上的匾额所书:“丹心贯日,浩气成虹。”
展陈通过图片、实物、文字展板、多媒体等展示方式,再现了左光斗嫉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为了心中的正义与信念,不惜玉石俱焚,斩尽人间不平事的精忠报国精神。在展陈中,我们还了解到他在为国家贮备人才方面颇有前瞻性。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事起,北关被攻破,而神宗皇帝长年不理朝政。左光斗感到国家安危在急,必须重视战备和积粮,以开设“屯学”和“武学”方可抵御外患。他所倡导设立的“武学”,就是希望通过武学培养出能征善战的爱国将领;通过设立屯学,解决田地荒芜问题,增加国库收入,更给贫寒之士提供一条向社会上层流通的渠道。
左光斗在任学政时,风雪严寒的一天,带了几个随从到京城地区微服私访。进入古寺,见到一个书生在厢房里伏案而卧,他轻轻拿起书生写好的文稿,仔细阅读后,觉得言近旨远,气慨非凡,顿生爱才之心。他见室内寒气袭人,随即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给书生盖上,并替他关好门。出来后,他询问寺僧,知悉书生叫史可法。考试那天,他认真审阅史可法的试卷后,为其文章立意高远、文辞雅洁而惊喜不已,郑重地圈定为第一名。考试结束后,他破例带史可法见了自己的夫人,还深有感慨地对夫人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左光斗能如此豁达大度,唯才是举,不为自己的子女打算,毅然定史可法为继承人,证明他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伯乐”。
在明末农业衰落的背景下,左光斗尤其注重农业水利兴修,本人也精于治水。明天启初年,他受命为直隶屯田监察御史时,亲自考察全境,面对“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的荒凉景象,自幼生于江淮水乡的左光斗遂奏《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一针见血地指出:北方农业落后,其弊在水利不修。当时京城郊外荒野千里,人烟稀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制定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等十四条具体方案,还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亲自到田间地头教农民种植桑麻,招募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水稻的种植技术,鼓励商人富户投资兴办农业。由于他的极力倡导和躬亲力行,当时京城所辖地区“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改变了过去那种旱时赤地千里、涝时万洋一片的灾害景象,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在明末清初,桐城文风兴盛,名家辈出,以至后来形成了“桐城派”著名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从小深受熏陶,年轻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他还格外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他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被后人收集,辑为《左忠毅公集》广行于世。他生前所用的七弦琴,其空腹内用朱砂书写有“桐城左光斗造”六字,现被四川仁寿县文化馆收藏。
不知用了多少时间看完了展陈,只感到心里沉甸甸的。离开左公祠时,再回首,稍带凉意的秋风里,一缕斜阳正照在左光斗的塑像上,他那坚定、刚毅、睿智的眼神又一次击中了我。我默默地抬起头,仰望高远辽阔的天空,便迈开坚定的步伐,走进当下的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