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困难而无为,只为成功想办法。”这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明珠人民法庭庭长李红俊的做事原则。身形清瘦、目光柔和、说话慢条斯理的李红俊,做起事来却是想象不到的高效。他到明珠法庭就任一年多时间,法庭受理案件数同比下降16%,“四位一体”立体多方位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将法庭调解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参与基层诉源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多岗位锻炼创新不断
2013年考入高新法院的李红俊进入综合办公室。彼时,虽然不在办案一线,但他始终对自己定位清晰,把调查研究、信息宣传的工作全力做到出色。他先后撰写14篇调研报告、8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调研报告在《人民法院报》刊登,主笔完成的《加强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调研报告》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基层法院申报并通过了省高院重点调研课题结项评审,3篇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论文中获奖,所写论文全部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觉得为之后在多个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后来,法院收案量突飞猛进,办案压力增加。2019年5月,高新法院决定探索辅助事务外包工作,院党组指定李红俊负责该项工作。在接受组织谈话时,他的回答诚恳无华,“我是一名中共党员,组织需要我去什么岗位,我就去什么岗位,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该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接手后,李红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集中利用半个月时间走进办案一线、法官身边,跑遍先发地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短短半个月时间,他就制作出5万余字的“一表两图”“两指南两手册”的辅助事务可视化工作手册,从而明确了该项工作的工作标准、时间节点、工作流程等。6月初,辅助事务外包工作就在该院正式运转。
“7月3日,我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二天就收到执行法官的电话,他说已经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并对他的财产进行了网络查控,可以来办理领款手续了,法院执行效率如此之高,让我感到很满意。”申请人李某曾向被执行人汪某出售3万多元的装饰材料,汪某因未按时偿还被诉至高新法院,判决生效后汪某仍不愿偿还货款,李某申请强制执行。3天后,该案即执行到位。这都得益于执行辅助事务外包带来的高效率。
8年里,李红俊先后在综合办公室、研究室、执行、民商事审判等多岗位上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多项重难点工作,他的“金点子”总会在需要他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高效率参与诉源治理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坚持问题导向,多开展些调查,多进行些研究,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别人夸他工作效率高的时候,李红俊总是这样回答。
2022年,李红俊任明珠法庭庭长,“管理者+审判员”的视角,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3个员额法官,人均年办案近1000件,大体量的基层纠纷,如何用高效团队去迎接?李红俊将眼光先锁定内部管理,提出了“可视化管理”的大审判管理理念。因为有着前期辅助事务外包项目建设经验,他自己摸索建立了法庭简易版“可视化管理”平台,将平台内信息实现局域网内全员公开、共享、报送,将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每名审判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进度,全流程公开公示,进行实时编辑,对每起案件可视化管控、每个成员工作内容标准化管理,让审判辅助事务具体化、清单式。
团队工作职责捋清了,开始齐心高效向诉源治理延伸司法服务,推动实施“党建+诉源治理”党建项目,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明珠法庭“公正明珠党旗飘”党建品牌优势。
李红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将参与诉源治理的司法触角延伸至纠纷最末端。2022年以来,明珠法庭健全“一社区一法官”机制,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将“法官进社区”与“无案社区”“万人成讼率”紧密结合;按照“1+N”(一名法官或法官助理+N名网格员)模式设立“法官工作站”,分别联合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设立“两官三师”“万华”调解室、“尚百党群服务中心”工作室,在34个居委会设立“法官工作站”。李红俊带头,搭建“一周一企”平台,召开纠纷矛盾化解“恳谈会”、基层解纷力量“培训会”,把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李红俊积极推动引进调解组织进驻法庭。目前,明珠法庭驻庭调解员达9人。明珠法庭先后引入合肥市总商会2名调解员驻庭调解涉企纠纷、市物业协会2名调解员驻庭调解物业纠纷、开发区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名律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社区工作者)3名调解员驻庭调解家事纠纷、总工会1名退休仲裁员驻庭调解劳动争议纠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名调解员驻庭调解邻里及侵权纠纷等。此外,17家调解组织不驻庭参与调解。
事不畏难勇于担当
走进李红俊的办公室,很少看到卷宗。一年办案近1000件的工作量,卷宗都去哪了?
李红俊的“解密”有点出乎意料。“案件量大,我就充分利用繁简分流,我审结的案件80%以上都是要素式、表格式、令状式文书;案件复杂,我就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研判、总结,通过我自己设定的流程高效完成,确保让手上所有的案件良性循环。”
说起设定的工作流程,要追溯到李红俊主动承担疑难复杂案件办理任务,这个过程中,总是愿意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他就摸索着给自己设定了复杂案件审理两步走的工作要求——“庭前草稿、庭后笔记:庭前通过类案指引、法信、裁判文书网等进行检索,充分掌握同类案件的不同裁判思路,全面把握相应基础规范,整理好裁判思路、庭审待查明的事实、争议焦点等;庭后结合裁判思路及二审结果,进一步完善总结裁判思路与要点,撰写案件类型化审理笔记。正如他所说的,“不为困难而无为,只为成功想办法”,只要不忘记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调查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明珠法庭,干警们在办案系统上都会看到很多类案文书模版,这是李红俊带头针对劳动争议等类案总结出来的,针对不同案件类型,大家可以利用模板一键生成类型化裁判文书,既提高了文书撰写效率,也提供了类案审判思路。审理案件中遇到难点、想出解决方案,李红俊都会形成类型化案件“裁判要点百问百答”,及时更新在共享文件夹里,同事们也会跟着将自己的办案总结、类案要点更新在里面,久而久之,成为明珠法庭的“办案指南宝库”。
参与诉源治理,明珠法庭新收案件量在下降;内部创新机制提升工作效率,结案量在上升。截至目前,明珠法庭的各项审理指标在高新法院名列前茅。
●法官感言:
作为一名法官,我深深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责任,应始终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者 唐欢 通讯员 黄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