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长三角有了“零碳司法”试验田
“最江南”: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
来源: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陆慧敏 齐晓迪 阅读量:10000 2024-01-19 16:00:32

沪苏浙交界处的元荡,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就建在这里。

从首个公益生态修复林,到首次尝试以认购碳汇、节能减排方式开展替代修复,再到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检察机关发挥地缘优势,探索打造生态修复样板区和“零碳司法”试验田,推动示范区“最江南”生态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三地检察机关已就破坏林木、湿地资源类案件立案30余起,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已就9起案件督促责任主体基地碳汇造林200余棵,增殖放流358万尾,50.6万余元公益损害赔偿款用于受损环境替代性修复。

全国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

“共享便民自行车棚就搭建在这里。”近日,元荡湖畔,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里,青浦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助理陆子薇正在与一起公益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沟通替代性修复落地事宜。

走进另一侧的碳汇林片区,几十棵新植的水杉立在波光粼粼的元荡湖边,一片生机盎然。

“这片生长在益心岛上的公益诉讼生态林是由青浦区一家企业种下的。”陆子薇告诉记者,起因是该企业为了改造扩建厂区,擅自砍伐201棵树木,造成3000余平方米的绿化面积被破坏,带来的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损失更为严重。接到线索后,青浦检察院走进该企业,督促其补植树木及草坪,共补植了6800余平方米的草木。

虽然涉案公司补种了树木,但新种树木要生长数十年才能恢复此前的生态系统功能,这期间的功能损失如何弥补?再行补种,原址已无空间;支付赔偿金,难以达到修复的第一要义。那有没有更好的替代修复方式?

检察机关联合青浦区绿化市容局等职能单位,委托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鉴定,确定生态损害替代性修复费用20.1万元,后在全市首次尝试以认购碳汇、节能减排方式开展替代修复。

“经评估鉴定,涉案固碳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为1.12万元,2022年9月,在监督之下,该公司向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请开户,两个月后的11月,经交易所确认,该公司认购的1.12万元核证的林业碳汇已全部核销。”检察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上海首次探索碳汇认购生态补偿的公益诉讼案例,更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确认的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打造“零碳司法”的试验田

很快,将“认购碳汇”与“补植复绿”相结合的司法创新,在长三角地区引发示范效应。不久,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与两名滥伐林木案的被告人达成了同样做法的调解协议。

个案办理结束了,但碳汇司法实践才刚刚开始。在个案实践基础上,青浦检察院还聘请碳市场领域专家为“益心为公”检察志愿者,为碳汇司法领域汇集更多智慧。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青浦检察院还联合嘉善、吴江检察机关会签《助力“双碳”目标落实联合实施方案》,重点围绕跨流域污染防治、跨区划林草资源保护,加强线索共享、调查协作、办案互助,下好跨域低碳协作“先手棋”,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化修复体系。

目前,三地检察机关通过降碳、增汇、扩绿的公益诉讼实践,打造出了“零碳司法”的试验田。

一幅最江南、高颜值的画卷在长三角地区徐徐铺开,示范区正以生动实践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擦亮江南文化的最美名片。

“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对标青浦区‘两山’实践创新要求,以‘最江南’公益检察品牌建设为引擎,利用好、发挥好基地‘河荡林田草一体’的‘综合+’修复功能,实现公益保护、生态修复、警示教育、普法宣传的最大公约数,并辐射长三角。”青浦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陆慧敏 齐晓迪)

【链接】“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于2022年9月在元荡生态岸线揭牌,是长三角首批生态修复基地之一,也是上海市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基地划长3.1公里,面积约720亩,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元荡自然禀赋优势,衔接河、荡、林、田、草等水绿空间,设碳汇林片、增殖放流、水中森林、绿化养护、河道清洁五个功能片区和听证磋商、普法宣传两个办案中心,包含“一室、一站、五片”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