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少数民族群体服务管理举措,深挖“内力”,善借“外力”,创新推行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为“1”, 政法委员、包村干部、综治专干、驻村民警、网格员为“5”,基层政法干警、法律顾问、“五老”、新乡贤、村民代表等多元力量为“N”的“1+5+N”解纷工作法,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连续12年被评为市级“无访乡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1”为关键,强化组织保障。发挥“1”的领头雁作用,两级书记既挂帅又出征,牵头抓总、靠前指挥。完善责任体系。乡党委书记抓谋划、强联动、严督导、重实效,帮带村党组织书记抓什么、怎么抓,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构建工作体系。建立“三排查”“三预警”机制,坚持“家长里短日常排查,敏感节点集中排查,重点人员比对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分级制定化解举措。红色由两级书记包保化解;橙色由政法委员协调化解;黄色由综治专干、网格员共同化解。健全服务体系。推行“民声呼应”机制,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依托综治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明确职责、强化联动、互通信息,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两级书记带头接访、主动家访,靠前化解疑难复杂纷争,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5”为主力,凝聚调处合力。发挥“5”的解纷主力军作用,协同作战,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当好信息员,精准摸排。全乡共划分36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均设置了“百姓评理说事点”,“5”进网入格驻点,定期开展“敲门行动”,收集汇总、研判分析各类矛盾隐患,全力把“小网格”打造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大阵地”。当好联络员,穿针引线。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等疑难复杂纠纷,通过“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加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联动,找准问题破解路径,促进矛盾妥善化解。当好调解员,定分止争。综合运用释法说理、思想开导、乡情感化等手段,推进情理法“三位一体”调解,形成了矛盾化解率、情感和好率、群众满意度“三高”的良好态势。
“N”为支撑,聚力多元共治。强化“N”的后援支撑,同频共振齐发力。政法队伍送法治。乡村两级法律顾问参与决策合法性审查,把关日常法律风险点,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法官、检察官、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以案释法、法律咨询、上门送法等活动,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扎实开展“平安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目前,全乡所有村均创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五老”乡贤树新风。发挥“五老”、新乡贤人熟、地熟、情况熟和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优势,及时化解群众身边“小事”。深入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评选,选树“见义勇为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民事民办促和谐。采纳村民代表建议,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村规民约,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建立“村务听证+多元解纷”机制,对群众诉求是否合理进行“评”,对责任部门处理意见是否合规进行“议”,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