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东至县昭潭镇 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化解出新招
来源:安徽法治报 阅读量:10000 2024-02-07 14:49:11

池州市东至县昭潭镇与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镇为省际相邻镇,百姓往来密切,相互通婚频繁。昭潭镇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会同石门街镇共创平安边界,创新“联建、联调、联治”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化解工作法。2013年以来,两地通婚400余人,及时妥处联姻纠纷70余起,未发生因跨界跨域联姻纠纷而引发的“民转刑”案件。

跨域联建,汇聚合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针对联姻纠纷跨界跨域协调难特点,坚持搭建平台、打破限制、形成合力,变“各自为政”为“联合作战”。一是建立联席会议聚力赋能。成立两地党委分管政法工作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建立情况通报、互相走访、督查考核3项机制,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遇事及时召开,分析研判跨界跨域婚姻纠纷,实现协作联动从“无”到“有”。二是建立联调中心规范运转。共同印发《皖赣边界家事联调中心实施方案(试行)》,挂牌成立“皖赣(赣皖)边界家事联调中心”,互设联络员、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四大员”。聘请两地42名村民小组长担任“联调中心”特邀调解员,发挥“娘家+婆家”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合力参与调解。三是建立共享法庭高效便捷。建立“皖赣边界司法联动共享法庭”,签订“昭潭+石门街”法庭调解员资源共享和调解互认协议,落实“诉前调解、在线调解、司法确认、人员同训、稳定同防”5项功能。2023年2月,“共享法庭”通过接地气调解,妥处一起江西籍媳妇赡养公公纠纷,实现“事心双解”。

跨域联调,闭环管理,织牢排查调处网络。针对跨界跨域联姻纠纷隐蔽性、反复性强等特点,坚持一网排查、分级联调、跟踪回访,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是联合排查摸清底数。联调中心根据公安户籍和民政婚姻登记,系统梳理跨界跨域家庭,逐一上门排查。建立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台账,按照纠纷类型和风险等级,实行“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建立以来,标注“红色”纠纷1件、“黄色”纠纷2件、“蓝色”纠纷18件。二是分级调处用准招数。“蓝色”纠纷由联调中心“派单”,两地联调中心调解员“接单”化解;“黄色”纠纷借助“娘家+婆家”特邀调解员力量,齐头并进化解;“红色”纠纷依托联席会议,逐案制定包保化解稳控方案,多方协同,全力化解。三是跟踪回访把握变数。纠纷调处结束后,分别按90日、60日、30日内未再发生纠纷或纠纷升级的,经回访人员申请,“红黄蓝”管理等级相应调整。两地联调中心信息员及时互通化解情况,打通信息交流共享与等级动态更新“任督二脉”。

跨域联治,关口前移,深耕细作源头防范。针对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多发高发特点,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先、依法治理,变“一时幸福”为“一生幸福”。一是育和美观念擦亮幸福底色。注重跨界跨域婚姻仪式感,邀请双方“老娘舅”到婚礼现场共同见证、祝福,鼓励跨界跨域婚姻双方美美与共。跨域结对开展“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村)”“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推动形成理性、包容、平等、上进、礼让的家庭环境。二是促文化交流助推情感相融。共同制发两地乡情、婚姻习俗宣传单,增进彼此了解,减少双方误会。互邀乡贤参与修订村规民约,使其更近乡风、更合民意。组织跨界跨域婚姻家庭参与包“东至米饺”、打“鄱阳糍粑”等民俗活动,推动两地文化共融、情感共鸣。三是植法治基因护航家庭和睦。依托“黄色”纠纷家庭所在的农家院落,流动挂牌“法治小院”,打造“家门口”普法阵地。鼓励跨界跨域联姻纠纷当事人在纠纷化解后,成为志愿普法宣讲员,现身说法,提升跨域婚姻家庭当事人法律意识,以法治力量护航跨界跨域婚姻家庭行稳致远。

(本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