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新春走基层】 “活化石”扬子鳄的守护者
来源: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 阅读量:10000 2024-02-23 12:50:49

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2月14日,晴。一大早,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郎溪县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王宏根准时来到位于高井庙片区的野化训练基地。“我们必须随时观察水位变化,水位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洞穴内越冬的扬子鳄。扬子鳄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再加上这两天温度不断回升,洞道浅的扬子鳄,有可能会爬出来晒太阳,昨天就有几条爬出来了,这可是观察的好时机。”对王宏根来说,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与扬子鳄打交道的十几年,对于这些“老朋友”们的习性,他已经摸得很清楚了。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起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有“活化石”之称。目前的野外种群几乎都分布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据介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曾进行过一次联合调查,结果表明,当时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还不到500条。

为了对扬子鳄进行抢救性保护,我省先后开始着手繁育研究和野外放归,在高井庙建立的野化训练区,也是我省唯一的扬子鳄野化训练基地。

王宏根告诉记者,一条鳄鱼的野化训练期长达五至六年,这期间,不仅要为他们模拟野外生存环境,营造完整的生物链,还要对他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让他们练习自主觅食、营造洞穴等。“野化训练的过程其实也是挑选的过程,打个简单的比方,野化基地的扬子鳄地没有人工暖房越冬的,必须要自己打洞穴,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就可以筛选出那些不愿意自己打洞的小‘懒’鳄,它们就不再适合野外放归。”

王宏根介绍,扬子鳄放归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不仅要挑选体态适中、体表完好、肤色光亮、精神状态良好的,还要通过DNA遗传背景分析,按照雌雄2∶1的比例挑选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作为放归对象,放归的扬子鳄还要植入电子芯片和追踪器,如同专属“身份证”,记录下性别、体重、体长、放归地等信息,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其运动轨迹。

如今,郎溪县高井庙片区已经累计野外放归531条扬子鳄,此外还有469条扬子鳄正在基地接受野化训练。

王宏根忙碌的同时,生态巡护员曾凡海也准时出现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井庙片区,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曾凡海是附近村民,由于对周边的村民和环境都比较熟悉,被聘为保护区的生态巡护员。记者了解到,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安徽目前共有8个片区,分布在芜湖市和宣城市的5个县区内,像曾凡海这样的生态巡护员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都是附近村镇的地道农民,由于人熟地熟,加之对保护扬子鳄十分感兴趣,被保护区选为扬子鳄的“守护者”。

观察各塘口的情况,注意是否有扬子鳄的行动轨迹;发现有非法垂钓和捕捞的人员,要及时劝阻,消除潜在危险;关注春节期间祭祀焚香烧纸和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落实森林防火要求;到了产卵季节,还要随时观察扬子鳄的产卵情况……对曾凡海来说,巡护工作必须细致入微,一圈走下来,要花上近3个小时,而这样的巡护,巡护员们每天至少要跑上两趟。

扬子鳄保护,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实现人鳄和谐共生。采访中王宏根告诉记者,在保护区的核心区范围内,也就是扬子鳄的核心栖息地,禁止一切人类活动,但有时仍会遇到不速之客。记者跟随王宏根来到01号塘口,意外发现两辆私家车,王宏根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这里都是我们投放的鱼苗,主要是为了给扬子鳄补充口粮的,可不能垂钓,撒网捕捞就更危险了,这几天温度高,洞穴的扬子鳄可能出来晒太阳,要是缠上网无法摆脱就麻烦了,无法浮上水面可能会让它们窒息而死。”一番排查后,发现并没有上述情况,王宏根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村民和访客们对扬子鳄保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对此,王宏根感触颇深。如今,依托野化训练基地,在郎溪县高井庙片区,还建成了扬子鳄保护法治主题公园,长达1000米的法治公园沿途步道上,以扬子鳄为原形设计了多种外形的卡通造型,结合野生植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进行宣传,对扬子鳄的外形特征、分布情况、生活习性等进行科普,同时设置了20余处造型各异的固定法治宣传栏以及可供访客互动的“扬子说法打卡”“翻转答题”等趣味设施,成为大家了解和保护扬子鳄的一扇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