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散文的气度
来源:安徽法治报 阅读量:10000 2024-03-01 15:55:01

□袁牧

近读名家散文,仿佛走进了桃红柳绿、春意盎然的百花园。从书香中洋溢出来的生命气息,让我想起了一个和散文息息相关的词语——气度。气度对人而言就是“精气神”,就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对散文而言就是文章的经度和纬度,就是从文字中荡漾出来的一股气魄和豪情。有气文则立,无气文则衰。好的散文是气度不凡的谦谦君子,这气度就是文字背后厚重的学养,字里行间蕴藏的雄关大漠,细微深处氤氲出的行云流水。

气度发端于大胸怀。文字是心灵的观照,作者的气度就是文字的气度,作者的胸怀就是文字的胸怀。王勃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在于他满怀“少年心事当拿云”,以如椽巨笔,挥洒出千古风流!唐宋八大家那些穿越时空的千古华章,莫不有着惊涛拍岸一泻千里的气势,有着山河明月、海阔天空的神韵。胸怀宽广,方能远离俗气和小家子气,显示出大气和霸气。

气度来自于大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养气”的关键在于读书。只有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海纳百川、华气内生。苏轼提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自己下笔如山泉一日千里,“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这些都说明读书、求知、阅历对于养成散文气度的极端重要性。散文要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风花雪月、山水鸟虫,而要关注社会风云、历史变迁、生命情怀,在题材与形式上兼容并蓄。

气度孕育着大境界。贾平凹的《丑石》引发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丑石是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面精神的旗帜,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这是需要何等的境界!所以散文不是用煽情或机巧去博取眼球,而是用一种大境界去唤醒人性温度、生命气度和精神风度。像朱自清的《匆匆》、冰心的《寄小读者》、巴金的《怀念萧珊》,都使散文作品达到一种高远的意境。沉进去虎虎生风,细品味春潮带雨,猛回首山高月小;既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寂静,也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顿悟。

气度彰显了大气魄。散文因为散而美,而自由;因为不散而神聚,而具有气魄,充满生命力。曹操作为建安文风的创始者,他的散文出语豪放,无所顾忌,《龟虽寿》《观沧海》,无不气势磅礴,直抒政治抱负,展现豪迈气魄。好的散文虽似篱下闲谈,却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潇洒雅致,像“未名四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等学者的文章,往往微言大义、虚怀若谷、意境深远、气魄非凡,于雍容、闲适、遇事不惊的状态展露出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气度涵养着大格局。最打动人心的散文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把心破碎后沾上血和泪倾诉出来的;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气贯长虹的深邃,没有浴火重生的淬炼,就很难形成散文的格局。就像鲁迅先生写祥林嫂时,只很平静的一句“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却让人欲罢不能、痛彻心扉。所以,散文是有节奏的散漫,饱经风霜却从容淡定,风起云涌却坐怀不乱。如果练达到这种格局,则文必气象万千,情必近于痴而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