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矛盾纠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法理情解纷止争,巧解群众“千千结”,有效筑起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构建“微机制”,同频共振齐发力。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画好矛盾纠纷调处“同心圆”。市级建立了物业、医患、商事等“人民调解咨询专家库”9个,为纠纷调处提供专家后援;县级“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全覆盖,集聚14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力量,形成受理、分流、化解、反馈、评价、考核的全闭环调处流程,“一条龙”为民解纷排忧。同时,深化皖苏接边地区联合调解机制,2023年以来,联合排查矛盾纠纷6500余次,调处成功3700余件,有力护航皖苏接边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抓住“微线索”,前移关口事前防。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和预警机制,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志愿者、“五老”人员等力量,定期开展“上楼”“敲门”活动。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排查,分析研判、发布风险提示,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2023年以来,全市排查化解邻里、婚姻家庭、山林土地、物业类矛盾纠纷10032件。同时,推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将防范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推行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等制度,推动矛盾纠纷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
建强“微阵地”,贴近群众及时帮。人往哪里去,力往哪里聚,劲往哪里使,实现矛盾纠纷有地说、化解纷争有人管、群众维权有渠道,全市形成以县级调解中心为重点,乡镇为主力,村(社区)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为补充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香樟树下”“老墙根”等遍布村(社区)的“百姓评理说事点”1402个,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唠家常”的过程中,将群众诉求和意愿收集上来、将党的惠民政策宣讲出去、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好“微力量”,专人专事专门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专人促专抓、以专抓增实效,做实矛盾纠纷化解大文章。全市111个乡镇(街道)均配备2名以上、692个村(社区)均配备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规范调解员行为准则,引导调解员严格遵守和执行职业道德、工作纪律,树立廉洁自律良好形象,培养优良作风。突出“专业化”“实战性”“广覆盖”,将调解技能竞赛与岗位练兵结合起来,41名调解员先后在省、市“比武擂台”夺得佳绩。(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