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民生话题,澎湃不息的消费潮流不仅点亮了生活色彩,而且增添了经济发展动力,其背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是不容忽视的大事……3月1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把恢复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守底线、提品质、优政策、严执法、促共治,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能,为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乐享消费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不断助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环境 让消费者更放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社会消费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我省以创优消费环境为抓手,持续提振消费信心,护航消费者放心消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安全问题始终是根本诉求和基本底线。为守牢安全底线,我省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和“瓶安”行动、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发现处置重大隐患307件。我省“三品一特”安全状况稳定向好,食品安全工作连续4年获国家考核A级等次,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7%,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4.4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全省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同时,严格行政执法,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部署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清理政策措施1.66万件。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出台《企业商业秘密管理体系要求》我省地方标准,查办教育、医疗、旅游、物业、粮食等民生领域价格案件2219件,实施经济制裁6133.69万元。防范和制止借主题教育搞不当营商活动,查处导向类广告案件47件。严厉打击“神医神药”等虚假违法广告,查办广告案件4328件。开展省级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等活动,实施网络交易保安全促发展等行动。深入开展“铁拳”行动,16起典型案例被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发布或挂牌督办。
消费环境好了,消费者才能更放心、更舒心。2023年,我省将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列入省民生实事。对标长三角,借鉴沪苏浙做法和经验,制定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评估验收认定工作方案,确保程序可操作、过程可评判、结果可检验。新认定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78家,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527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达6.4万余户。让消费者可感可触的是,示范单位正向引领作用正逐渐显现,经营者自律意识显著增强。“满意消费长三角”提升行动纳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重大签约事项,满意消费创建工作被评为安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秀创新案例,我省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融合推进。
提质量 让消费更有品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选择不再仅限于价格,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服务,可以说,商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已然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重要手段。
让消费者乐享高品质消费已然成为一门“必修课”。为此,去年以来,我省以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为抓手,不断提升消费品质,释放消费潜能。
质量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活品质。去年,我省印发《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启动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三年行动,滚动实施138个“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发布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十大典型案例。完善“召回一批产品、提升一个产业”工作机制,备案召回缺陷产品138.08万件。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强制检定在线监管试点,新建成国家新能源汽车储供能产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满意度分别居全国第4、第7、第4和第6位,质量工作连续3年获国家考核A级等次。
为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我省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标准,批准发布地方标准78项。砀山梨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新兴产业标准化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服务业标准化深入拓展,加强现代服务业标准研制,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2家单位获批承担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食安安徽”“皖美品牌”“皖美消费新场景”“安徽特色伴手礼”……一个个消费品牌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欲望,也展示着城市的底蕴活力。去年,我省创建“食安安徽”品牌单位365家、“皖美品牌示范企业”185家,4家组织、1名个人上榜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市场监管局与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消保委等7家单位联合开展皖美消费新场景评选活动,推出百家皖美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推荐吃、喝、玩、乐、购的消费好去处,一大批独具地方特色消费新场景走进消费者视野。省消保委推出130多款安徽特色伴手礼,助力打响安徽消费品牌,展现安徽制造魅力,促进高品质特色伴手礼与消费者品质消费需求有效对接。
促维权 让消费者更满意
消费维权越通畅,消费者后顾之忧越少,敢消费、愿消费、乐享消费才有保障。据了解,去年以来,我省以提高消费维权质效为抓手,努力解除消费者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获得感。
为打通群众维权“最后一公里”,我省不断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企业消费维权主体责任,促进消费纠纷源头解决。持续推进ODR(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累计发展ODR单位3336家,同时推动12315“五进”(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进景区)向更多领域和农村延伸。消费维权服务站作为化解消费纠纷的桥头堡,在及时化解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优化消费环境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省加强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扩大消费维权服务站点覆盖面,新建1069个消费维权服务站点,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打造“服务矩阵”。值得注意的是,省消保委还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提高消费纠纷调解效率;与省人民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不断拓展消费民事公益诉讼领域。
“您好,这里是12315,您请讲……”在安徽,12315投诉举报热线每天都在不间断受理市民消费投诉、举报或咨询,快速的调解机制,高效的受理流程,使受理案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据悉,我省高效推进12315与12345双号并行,指导各地做好12315与12345数据核对,全年接收投诉举报咨询150.0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3亿元。2023年,我省12315效能评价排名全国第二,全省16个市实现全优,是全国唯一省份。
消费维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共治。据介绍,我省充分发挥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调解先行,构建安徽特色解纷体系,建设文旅、金融、邮政等行业调解组织体系,健全全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发挥省消保委的监督作用,建立消费纠纷和解平台,促进经营者落实和解责任,指导与百姓生活密切的汽车经销、家电服务、家政服务、家装服务、餐饮服务等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建立和解工作机制,引导会员单位及行业经营者建立和解、先行赔付制度。通过高效解纷,构建友好型消费关系。(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