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财政资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粮草军需”,我省财政将如何支持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月20日,省财政厅副厅长张丰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省财政将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张丰介绍,近年来,省财政始终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1047.8亿元,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全国排名由“十三五”初的第15位上升至目前的第8位。2024年,省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和美乡村建设、肉牛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不低于9.8%,加强专项债券资金管理,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
同时,强化“三农”重点任务预算保障,聚焦“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安排一般债券资金约20亿元,支持新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00个左右;安排资金约10亿元,支持新建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聚焦“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安排肉牛振兴专项资金4亿元,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聚焦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并取消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创新推出“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构建“政银保担基”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规模,实现全省全覆盖;推深做实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聚焦支持“多种粮、种好粮”和“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优化“种粮担”“徽牛担”等专属产品,对应下调担保费率。
在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方面,我省将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原则,加强项目管理监督,提升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水利、渔业、粮油、农业生态等领域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制度约束;推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二维码”应用,强化补贴资金穿透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