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3月2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我省将持续用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许建民介绍,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造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西递村(全国仅8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3个,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路17条。实施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421”行动,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田园艺术特色项目,推出“安徽省旅游风景道”18条、精品主题村81个、特色美食村70个、“后备箱”工程基地81家,“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点8163个。举办民宿创意设计大赛、安徽民宿大会等活动,各类民宿发展到8000多家,其中甲级民宿7家、乙级民宿5家,实现了数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下一步,我省将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对接,指导各地用好相关资金,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集中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服务设施、营销活动等。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建设驿站、停车位等“十有”设施,培育百佳特色项目、千种农特旅游商品,举办“农民丰收节”“送戏进万村”“乡村篮球赛”等万场农文旅体融合活动。实施民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举办第二届乡村民宿创意设计大赛、民宿产业发展大会等。评定一批皖美“金牌民宿”“银牌民宿”。充分发挥各地文化优势、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用好遍布我省的文物古迹、地理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今年,我省将全面完成乡村旅游“421”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到年底,全省将推出100个精品主题村、100个特色美食村、100条旅游风景道、100家“后备箱”工程基地,打造长三角最受欢迎的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把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与优质农产品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品牌,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培育,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常态化提升乡村旅游人才素质。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文化、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