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燕
芜湖路上的枫树,如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又如一双双张开的双臂。暮春到盛夏,初秋到深冬,从满目皆青绿,到西风卷黄叶,枫树如同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在这列英姿飒爽的枫树队之间,一座历经百十载春秋的安徽省图书馆坐落其中。
踏入省图书馆,正面是主楼,其次有东楼、西楼、西北楼、书库楼。左边西楼是中文文学图书借阅室,右边东楼是少儿借阅室。
十五年前,我在这里办理了第一张借阅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虽然一直没能遇见“颜如玉”,也没邂逅“黄金屋”,可在书中吸取的无穷力量,足以抵御这世间的破破烂烂,猝不及防。女儿上小学起办理了少儿借阅证,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没中断课外阅读,高中因学业繁重,看书的爱好暂时搁浅。循环往复,儿子开启新一轮的借书之旅,我们无数次穿梭在枫树林下,这条约5.5公里的路程,洒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与成长。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深邃思考和认知自己的窗口。在这个静谧的角落,沉浸在路遥《平凡的世界》,就能找到平凡人生的追求与意义;揭开毛姆的《面纱》之谜,终会悟透人性的泯灭和升华其实就在一念之间;邂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坚信无论在何种困境下,只要信念之船不翻,迟早都会驶向人生的彼岸;走进苏青的《结婚十年》,感慨人生百态,世事难料,而女性生活的品质和尊严,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去争取。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图书馆墙壁上赫然醒目的名言,犹如一股清泉,给予从喧嚣嘈杂中步入的读者一剂润贴。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十年前,面对亲人突如其来的变故,防不胜防的意外车祸,一连串的打击让人喘不过气,背上仿佛压上了一座大山,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任凭思绪天马行空般游荡。黑夜里,卸下疲惫的外衣,身体遏制不住地阵阵颤抖,心仿佛悬在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上,合眼片刻,心又飘到了地面,睁开眼,一切都真实的存在,不得不继续面对现实。那段时光,自己如同初冬残荷,折腰下坠,无法集中精力去面对生活和工作,直到一头扎进墨香四溢的书籍中,与阅读同行,与书本为伍,那一行行温情脉脉、穿透人心的文字抚慰着落寞的灵魂,支撑着自己走出那段破破烂烂的日子。
如果说阅读是一座避难所,那么书中的人物则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如影随形,不离不弃。都说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都能产生共鸣,都说这世间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而书中则一直都有。《活着》中的徐福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无数读者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他们走出生活的沼泽地。
一个人的气质来源于知识和阅历,一座城的气质则由历史和文化浸润。合肥,这座“科里科气”的城市,从荣登亚马逊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榜首,到跻身“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不断彰显着“文里文气”的城市韵味。出门步行十几分钟,就有一处阅读空间,百余个城市阅读空间,犹如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珍珠,串起了一股书香之气,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之味。
悦读,遇见自己,阅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