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记者从省司法厅获悉,为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省将制定《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目前,《条例》草案已公布,正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相结合
在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向“新”而行,离不开“智”谋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应有之义。
本次立法也是基于我省发展实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快速变化,我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如新形势下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发生了变化,对技术改造的引导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必要通过立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机制保障制度化、长效化,为推动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法治支撑。
《条例》所称企业技术改造,是指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模式,对现有设备设施、技术工艺、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的投资活动。
《条例》指出,企业技术改造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条例》明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应当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范围集中在以下9个领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对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进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低效产能进行优化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改善,实施节能减排降碳改造;加强安全生产,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实施安全设施改造;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环节,开展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改造;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发展,对分散的产能进行优化布局改造等。
强化要素保障增强获得感
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技术支持。《条例》列出了“一揽子”保障措施。
在税收优惠方面,企业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让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在政府资金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设备购置补助、贴息、引导基金、风险补偿等形式,支持企业实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
在信贷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统筹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异化、多元化融资支持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
在企业直接融资方面,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中期票据、融资租赁等方式募集资金,扩大企业技术改造直接融资规模。
此外,《条例》还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完善各类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改善企业科技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待遇,激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鼓励和支持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咨询、质量认证、试验检测、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便利服务。(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彭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