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经营不善,遇上官司,成了被执行人,面临无法偿付债务的困境。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兑现?还在经营的酒店能否一关了之,拍卖变现?3月28日,记者从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通过能动司法,“活封”执行举措,该院打破这起执行难案“困局”,在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对资金链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存在救治可能的企业,用执行“温度”换来企业出路。该案入选省高级人民法院编发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2023年 2月,经淮南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淮南市某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店)支付给安徽省某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共计18万余元。裁决生效后,酒店未按期履行,工程公司向淮南中院申请强制执行,淮南中院予以立案执行。
淮南中院执行局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未查询到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且被执行人在其他法院有执行案件未履行,涉及金额在百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现场走访,执行法官了解到,由于遭遇行业“寒冬”,酒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难以一次性清偿所有债务。另外酒店的资产多集中在电梯设备、家具家电等固定资产上,如果直接采取拍卖变卖等强制执行措施,债权人的权益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但该酒店将难以继续经营下去,酒店员工的就业也将受到影响。鉴于此,执行法官将被执行人的困境向申请执行人充分释明,在得到申请执行人的理解和支持后,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方案。同时,对被执行人所有的中央空调等资产进行“活封”,被执行人可以继续使用以维持酒店的正常经营,但在未全部履行完毕之前,不允许处置被查封的财产以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解协议签订后,被执行的酒店得以正常经营,申请执行人工程公司权益分期得到兑现。
据执行法官介绍,该案中,酒店由于经营困难,难以一次性清偿所有债务。法院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积极促成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双方达成分期履行和解方案,同时对被执行人部分财产采取 “活封”方式,以保障被执行人维持酒店正常经营运转,帮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申请人权益保障、被执行人企业存活、员工就业稳定、社会和谐的“多赢”局面。(记者 唐欢 通讯员 王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