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法官,你说什么?”当事人李某指着自己的耳朵,挥挥手说道,“我听力有问题,几乎听不到。”近日,庐江县人民法院迎来一名“难以沟通”的当事人。
这是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李某是一名瓦工,平日里帮人铺贴瓷砖。一天,王某雇佣李某为其贴瓷砖,工期结束后,经结算王某需支付给李某共计11000元的劳务费,可实际王某仅支付了3000元,下剩8000元经多次催讨,王某均以李某所贴瓷砖不平整、质量存在问题为由拒不支付。李某无奈,将王某起诉至庐江法院。
案件受理后,庭前承办法官多次与王某沟通,王某对应付金额不予认可,不愿意支付剩余劳务款。庭前调解不成,案件如期开庭。
庭审中,承办法官发现,原告李某“难以沟通”,无论跟他说什么,他都是定定地看着法官,或是“答非所问”。
于是承办法官走下审判台来到原告席,不断提高音量询问他是否听清,这才得知,李某患有听力障碍,庭审一时陷入僵局。
随后,承办法官让书记员引导李某看法庭电脑显示器上的文字,尝试通过文字与李某进行沟通。好在李某识字,承办法官便耐心地通过电脑屏幕与他文字沟通,通过打字、手势等方式,详细告知了其诉讼的各项权利义务,认真审查了他提交的证据,又通过文字询问等方式,充分了解案情,努力消除诉讼障碍,案件审理得以顺利进行。
经法庭调查,发现李某提供的证据仅有微信聊天记录,且聊天内容仅有其本人催讨的相关记录,王某始终未对劳务费金额进行确认。而王某又在外地务工,未能参与庭审。
考虑到李某证据有限,如果一判了之,李某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承办法官坚持能动司法,以“如我在诉”的态度努力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案件处理的最佳方案,再次拨通了王某电话,继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王某的思想工作。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王某最终在电话里同意支付下欠劳务款。后承办法官通过云上法庭网上连线王某,双方当事人均在调解笔录上签字,王某在签字后即向李某转账部分劳务款,下欠部分双方约定一个月内付清。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还细心地留下了李某子女的电话,以便于后续沟通。临走前,李某一展愁眉,衷心地表达了对承办法官的感谢。(通讯员 王紫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