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是吴小阁乡敬老院,废弃了10多年,为盘活村集体资产,我们利用这块地建设了这座标准化厂房,厂房租赁给了一家花茶企业,年租金16万元,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可以解决我们当地40余人的就业。另外,由我们废弃小学改造而成的标准化厂房,日前也以年租金13万元与客户达成了协议……”4月10日上午,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杨楼村党委书记李永梅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皖北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受到较多制约。2023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改革。下大力气推进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清理,以多渠道盘活利用为途径,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支撑,激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老三资”,发展振兴工厂、振兴农场、振兴光伏“新三样”,让“沉睡”的农村生产要素活起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使一个个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
改革进程中,谯城区在全区开展村集体“三资”大盘点,摸清“家底”,整合村集体清理出来的闲置老村部、老学校、老厂房、坑塘、荒地等资产资源,由村集体统一公开发包出租或自主经营,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增加集体收入,进一步激活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五马镇杨楼村按照谯城区“三资”清查管理要求,共清查出资产10处,通过对资产进行盘活再利用,对闲置及废弃资产进行改造或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村集体“潜力”,充实了村集体的“钱袋子”,也带动了群众增产增收。
和杨楼村一样,五马镇五马村有效利用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了一座占地22.8亩的“中药材趁鲜加工及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该产业园已经被租赁出去,每年可为村里增加10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为推深做实“三变”改革,谯城区制定了实施方案,规范集体“三资”监管,有效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集体经济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清理工作中,我们对闲置、低价出租、个人占用资源等问题,通过重签合同、提高租金、收归村集体等措施来盘活利用、规范运营,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打造‘新三样’,全乡计划建设振兴农场3300亩、水面光伏465亩、工厂2个。另外,我们通过各村的乡村振兴公司在种子、农药、肥料、农事托管中尽量做到便民利民,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为群众提供了贴心服务,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肯定。”张店乡党委副书记周超说。
据悉,谯城区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2023年至2025年期间,谯城区将每年筹措资金用于农业特色产业初加工厂房建设;原则上计划每村建成不少于300亩的集体农场1个,村均可增加集体收益15万元;区能源公司与各地村办企业“乡村振兴公司”合作,利用各村废旧坑塘和群众闲置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让村民与村集体都能得到可观收益。
截至目前,谯城区第一批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扶强扶优资金的村级特色产业加工项目已全部完成了意向公开、项目立项、专家评审等程序,由区农投公司实施的仓储烘干房项目已全部完成备案及施工图设计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全区振兴农场建设项目已有210个村完成流转300亩的工作任务,有14个乡镇的所有村完成全部流转任务;全区已备案光伏电站178个,第一批实施建设38个电站, 拟建容量约81兆瓦。计划今年5月1日前完成并网工作,届时,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918万元。
“全面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将改革工作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舍短取长,全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在采访中表示。(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