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安徽担当】千年矾都踏上“非矾”转型路
来源:安徽法治报 阅读量:10000 2024-04-25 14:45:26

驱车驶入庐江县矾山镇境内,有“八大窑”之称的焙烧炉跃入眼帘,斑驳的锈迹与褪色的红砖诉说着岁月沧桑。没有了昔日浓烟,绿水青山与这些坚实的庞然大物相映成趣。

置身于绿意盎然的矾矿工业遗址,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另外一番模样。光秃秃的山顶裸露在外,照片定格的“生态创伤”触目惊心。昔日满目疮痍,而今焕发生机。矾山生态之变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生态修复重塑绿水青山

矾山,因矾得名,因矿成镇,采矾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曾是中国最大的矾工业基地,享有“中华矾业砥柱”“安徽化工之母”的美誉。

本世纪初,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兴起,古老的明矾采炼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一道道生态“伤疤”却留了下来。

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摆在当地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在“废墟”上崛起。

2021年7月,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矾矿治理区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工,此项目治理范围分为大矾山、小矾山和东山,总面积84.74公顷。

据介绍,整个治理过程没有从外地运来一锹土,而是利用硫还原菌的微生物菌剂等生物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改变土壤酸性条件,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待土壤达到适合植物生长的条件,再进行植物培植。目前矿山绿化覆盖率已达98%,每百平米的植物不少于7种。更让人惊喜的是,在矿山上的养护水池中投放的一些鲫鱼、水草,已经能够正常存活,这说明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2022年12月,地表治理工程全部结束,地下工程接力展开。经过一年半的治理,每天约500吨酸性废水得以削减,地表植被和区域生态系统已基本恢复。裸露山体重新复绿,实现了“山中有水,水绕山流,花海竞艳”的景观,打造成“睁眼见绿,迈步进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生态环境。

工业遗址蝶变游玩景区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飞来。

矾山生态环境的改变,引起合肥两家投资控股集团的关注。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矾山镇联合合肥两家投资控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启动矾矿文旅综合体项目,充分利用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山水自然资源,在原有空间和文化肌理上,打造一个定位“千年矾都、富硒小镇、盛唐老街、康养秘境”四位一体的旅游目的地。项目规划面积约1万亩,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约30亿元。

4月18日,记者在以明矾元素打造的矾矿文旅项目游客中心,见到了一座展现未来图景的沙盘。矾山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小伟介绍,项目开发遵循三个原则:保留特色老建筑,对矾矿工人俱乐部、矾矿老办公楼、财务大楼、八大窑等保存完好的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打造景区新地标,建设矾山文旅游客接待中心、康养度假村、网红小火车等,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聚焦文化多业态,建设矾山历史文化展示馆、民俗艺术坊、非遗工坊、工业美术馆等特色文化场所。

“我们将把尘封的工业遗产变成活化的文旅资产,让庐江矾矿这片土地‘活’起来、‘火’下去。” 谢小伟预计,届时将实现年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7亿元,带动就业超1000人。

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大美庐江,我们来了!”18日,矾山六道弯。一群从合肥赶来的骑行爱好者,在旖旎风光中挑战蜿蜒山路,尽情挥洒着汗水与激情。

六道弯是“双山映红”微景区的一部分。每年四月,山顶野生的映山红一丛丛、一簇簇,竞相绽放,色彩艳丽,从一座山头蔓延至另一座山头,朵朵鲜艳欲滴,红的似火,粉的如霞,染遍整个山岭,因故得名。

“双山映红”微景区于2023年7月开始建设,9月底对外开放,包括六道弯观景平台、双顶山登山步道、云顶咖啡等。2023年国庆期间,六道弯备受游客青睐,日均游客量达8000人次,成为合肥周边旅游热门打卡地。矾山镇趁热打铁,在国庆节后,承办了“大美庐江 快乐毅行”活动。4500名毅行爱好者参与其中,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

还是靠山吃山,这一回,当地的人们换了一种“吃法”。

近年来,矾山镇将“两山理论”融入全镇文旅项目中,不断探索“非矾”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依托庐南川藏线和沿线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契机,通过“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方式,深入挖掘二乔故里、千年矾文化、富硒土壤、庐南山海等文化内涵,举办富硒蓝莓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利用矾矿老街、砖桥老街、姚氏围楼、刘秉璋纪念馆、夏传英烈士墓等文化场所,打造矾山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推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村民回乡创业,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

矾山的明天,犹如山中春笋,正拔节生长。(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