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治乱之龟鉴
——说说《公安史志》第一辑
来源:安徽法治报 阅读量:10000 2024-05-13 15:04:37

□姚文学

不惜重金, 从旧书店的故纸堆里淘回这本薄薄的小书,一是因为它是《公安史志》,由安徽省公安厅于1989年9月编辑出版,史和志兼而有之,且是内部发行,难得一见;二是其中“旧警轶事”栏目,转载了几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法制报》上的精悍短文。这份报纸当时创办不久,但在江南淮北广大读者中间声名鹊起;当然,主要还是看在它是“丛书第一辑”的面子上,相当于“创刊号”的。

主编尹曙生先生,是安徽公安系统的老前辈,一手握枪,一手挥笔,硕果累累,大名鼎鼎。他在开篇语中,开宗明义:“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反映过去,更重要的是指明未来。”该书精心设置了“资料长编”“专题研究”“公安风云录”“昨天的案件”“研究与探讨”“英烈·人物”“警察史话”“文献辑存”“旧警轶事”等九个栏目,形式活泼多样,内容精彩纷呈。

书中刊出《〈金寨县公安志〉目录》,编者按介绍说,这本志书历时三载,数易其稿,于1988年10月定稿出版,是安徽省第一部公安志。目录第三章“治安管理”专列“平息谣言”一节,点到“毛人水鬼”“石头显灵”两种。这样的谣传,今天的人们是不会相信了,但披上一层更加阴谋的外衣,可能还会有人信以为真,否则,各种电信诈骗案件怎么会屡屡发生呢?磨练人们鉴别真假的目光,是社会教育的长期重任。

二十年前曾去过地处革命老区的金寨县公安局,几幢简陋的两层办公小楼,依山而建,杂乱无章。那次结识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潘宗炎先生。潘主任十分热情,晚上摆酒接待,我们从梅山水库聊到洪学智将军,天南地北谈得融洽,只可惜那时自己尚无“志书”的概念,若当时问及此书,是应该能够见到的,甚至还可能获赠一本呢,只待往后有机会再去金寨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了。如今,金寨县公安局早已搬进位于江店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局长已换了多任,在此衷心祝愿潘主任一切安好。

“警察史话”栏目登载的内容是《近现代安徽的警察机构一》,作者是曾经担任过《警探》杂志主编的赵昂先生。巧合的是,手上正好有一本赵先生2003年出版的个人专著《思想的碎片》,书中收录了《近现代安徽的警察机构》总共的三个部分,并分别注明原载于《公安史志》第一、二、三辑。这样,我得以阅读了全文,对上世纪前半叶,安徽警察机构的历史流变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篇长文,像是公安的家谱,赵昂先生搜集了许多资料,爬梳剔择,耐心整理,精心编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转载于《安徽法制报》上的几篇文章,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兼备故事性与可读性,说的都是解放前发生的事情。70年过来了,今天读来仍有警示教育作用,后人重蹈前人的覆辙往往是可悲的。如《旧局子里的肮脏事》提到旅馆、戏院老板为避免公安局侦缉队长余某找“麻烦”,只得忍气吞声聘他为名誉股东,和今天商家用糖衣炮弹换得“保护伞”,道理没什么两样。又如《敲诈银楼》,说警察局长从银楼赊购耳丝,老板派人催账惹恼了局长,局长便指使手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银楼的老板娘,最终逼得银楼倾家荡产,关门倒闭。利欲熏心的恶劣人性,往往使人无所畏惧,不择手段,丧尽天良。历史的舞台上,贪官污吏如蝇如虎,前赴后继,伤风败俗,害人害己。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一门大学问。该书封面选配了一幅摄影图片,除了隐约能看到多个文字外,别的图像实在看不明白,是两片古老的竹简吗?为什么选这张模糊不清的摄影作品作为这本史志的封面,不得而知。这张图片的摄影者是张永富先生,他那时还是省消防总队的一名战士,在摄影艺术界初露锋芒,如今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屡次获得全国摄影大奖,堪称安徽摄影界的一面旗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