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安徽法治报社记者随“点‘靓’平安海岸线”宣传报道采风团前往浙江舟山普陀的海上融治理中心,感受海上矛盾纠纷化解的新“枫”景。
多元共治 融合服务资源
渔船紧密排列,桅杆高耸,海风拂过,带来淡淡的海腥味。采风团沿着沈家门渔港行走,穿过一条马路,海洋渔业大楼矗立在眼前,全国首个县(区)级实体化海上融治理中心便在这里面。“这里一楼是为渔民提供换证办业务服务的窗口,二楼是解决渔民闹心事的地方……”讲解员介绍道。
近几年,舟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上矛盾纠纷化解难、安全风险防控难、海洋治理协同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破解这些问题,海上融治理中心应运而生。
该中心由普陀区委政法委牵头,联合多家部门共同打造,有海上矛盾调解“专科医院”之称。中心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共设有海上服务中心、法治服务中心、数智管控中心三个大厅,聚合了渔业突出问题前端治理、涉渔纠纷调解、共享法庭服务等功能。
“海上融治理中心成立后,宁波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区司法局等相关单位常态化入驻,探索建立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争端多元化解决平台,可受理的案件范围更广了。”海上融治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当地还在中心建设行业协会工作室,引入海运、修造船、远洋、油品等涉海行业协会,建立纠纷联调、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通过专家资源指导涉海矛盾研判化解,融合法律资源,普陀全区11家律师事务所与14家商会签约结对,实现律所服务商会100%覆盖。
海陆联动 助力海上矛调
渔民们回港后有了解决问题的好去处,那么海上有麻烦了又该如何解决呢?采风团也在海上融治理中心找到了答案。
进入大楼17楼,中心工作人员演示了“智治海安”“智控港区”“航运智控在线”等应用,海量数据与监控画面清晰展现在数控屏上。
“渔民兄弟若在海上有了矛盾,可以通过‘浙里解纷码’‘海上枫桥’‘浙里矛调’等线上应用在线申请求助、提交材料。”工作人员介绍道。
舟山结合陆地网格服务管理经验,街道根据船舶作业方式、航路地形特点等,建立了海上网格服务团组,推行“海陆双网格”融合治理模式,推动“海上事陆上解”。
采风团记者提问,“海陆织网”的效率如何?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一艘宁波籍远洋渔船与舟山普陀籍渔船在沈家门渔港发生碰撞,双方船体受损,并造成渔获物损失。远洋渔船向宁波方报告并驶离现场出境捕捞作业,普陀籍渔船则向海上融治理中心求助。
所属海上网格的“红帆”船就近展开救助,街道同时安排“海上老娘舅”实地了解情况,及时收集证据,属地“东海渔嫂”第一时间走访涉事船员及家属,安抚情绪。因远洋渔船已赴远洋生产作业,若回港处理将对该船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不定损又无法及时调解。为此,海上融治理中心立即牵头,召集海洋渔业、司法行政等部门和专业律师等力量,对案情进行把脉联诊。几经沟通协商,确定了远洋船只就近靠岸勘验、异地评估损失的解决方案,最终纠纷圆满化解。
据统计,自海上融治理中心去年成立以来,累计化解各类涉海矛盾纠纷213起。“这样调解海上矛盾纠纷的模式因地制宜,真是令人印象深刻。”采风团成员纷纷点头称赞。(夏婉言 记者 郑祖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