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河边的空地上,伫立着一座假山喷水池,还新开了一家村咖;背后的巷弄里,坐落着古色古香的小公园;村民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花草草……
5月17日,安徽法治报社记者跟随“点‘靓’平安海岸线”系列宣传报道采风团来到这里,探访当地平安富足的秘诀——10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善治促嬗变,探索农村精细化治理新模式,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周隘陈村地处北仑区大碶街道核心地段,面积1.5平方公里,村民共计482户1123人,外来人口60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2013年,陈原益上任周隘陈村党总支部书记时,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问题村”。十余年间,该村通过党建+基层治理三步走,从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变身宜居宜业的“幸福村”。
陈原益介绍,第一步,村委班子从拆除违法建筑入手,挨家挨户上门说服村民拆除私自搭建的畜圈、雨棚等,并经村委会综合整治和改造,建成了小公园、小花坛、小健身场所等功能性休闲区域,结合原有的菜场、商圈、学校、医疗等配套,村民在村生活的便捷程度堪比城区。拆除违建、雨污管改造、路面平整、绿化改造……周隘陈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美、变靓。
“出乎我们的意料,村民看到改造的成果后,竟主动跑来找我们,恳切要求清理房前屋后,拆除私搭乱建。”陈原益说。
此外,陈原益每年还自掏腰包购买几百把扫帚分发给村民,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村民们主动进行“门前三包”,房前屋后做到干干净净。
陈原益还提到了“网格化党建”在周隘陈村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应用。这是党建引领与网格治理的有机结合,由村民们熟悉和认可的党员带头,村民们学着做,全村的55名党员和3名网格员每天轮流进行督导,使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村民们的自觉文明行为。
周隘陈村施行的第二步是推行智慧物业。村委会将村里分成三个片区进行治理,分别赋予了“小桥人家”“碶上人家”“漕底人家”的新叫法,在三个片区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岗亭,装上了道闸,配备了安保人员。在硬件设施方面,村委会启动“平安人家”工程,增加了重要点位的监控探头,监控信息实时传送到大碶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
第三步,周隘陈村大力推动“数字周隘陈”建设,在实现监控信息覆盖之外,还探索建立北仑区第一个村级综合信息指挥站,自主建设“周隘陈·红邻帮”未来乡村数字平台,并实现与“碶上邻舍”公众号的数据共享,依托“基层智治平台”和街道“智瞰大碶”指挥系统,将“邻里互助、垃圾分类、违章停车、租房信息、智慧养老”等功能贯彻到村里每户人家。村民可根据需求在线“下单”,红管家线上“接单”,实现事有人管、民呼我应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机统一。
在此基础上,该村还从党员、志愿者、村民小组长等群体中选拔出一支党员占比超过42%的精锐网格队伍,共有成员56名,并探索建立“一键受理、双线流转、三级处置、四方评议”的“1234网格说事”工作法,设立网格“听事员”并陆续建立完善了“书屋说事”“凉亭说事”“埠头说事”三个说事场所,同时在线上开发了数字治理应用系统——“周隘陈·红邻帮”,增设“网格说事”模块,让村民无论线上线下都能反映问题。据了解,目前已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87场,认领需求394个,化解各类治理问题215个。
如今,村里环境美了,营商环境也变好了,日料店、咖啡馆等陆续入驻村里,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起来。(应群伟 记者 郑祖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