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志扬
记人,记事,记时代。从部队到地方,从事新闻工作屈指一算已是30个年头。
1994年入伍,先后在连部、营部、团政治部、师政治部担任新闻报道员。2000年分配到《怀宁报》,再到今天的县融媒体中心。一晃30年的新闻生涯,每一步都浸透了自己的汗水与辛劳。我不禁感叹: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情怀,是社会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支笔道出的是真话,一颗心牵系着百姓的冷暖。一朝选择,30年不悔。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新闻的源泉在一线,在现场,在基层。30年如一日,不断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每年在市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发表稿件700篇以上。5次荣获安徽新闻奖,连续10余次获安庆市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安庆市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安庆市五好文明家庭、怀宁县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邮政特邀监督员。今年有幸获颁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书和奖章。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范长江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真切感知人民困苦,才创作出力透纸背的《中国的西北角》。穆青为了写“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亲身体验,观察赵占魁20多天,才塑造出这位淳朴高大、令人爱戴的模范人物。
今天,放眼新时代,广阔的基层一线处处有清新的气息,火热的创新创造实践中满是鲜活的故事,广袤的乡村大地书写着更加壮美的画卷。践行“四力”,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有新闻前辈感慨:“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确实,走进基层一线,才能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与群众深入交流,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一头汗,两腿泥”,采访才能抓到“活鱼”,文字才会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挖掘平凡人的故事,用真实的细节打动读者,最见功力。30年来,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每次采访,坐在群众家的板凳上、走在田间地头里,聊天聊到心里头,体会到基层群众带给我的感动、收获和动力。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终日奔波在最基层,活跃在人民群众间,反映民生民意,传播党的声音,用镜头记录现实,用笔撰写事实。当一行行文字、一个个镜头呈现在受众面前并得到认可的时候,我能切身感受到,经历的所有的艰辛,都会化作那份收获的自豪感,这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有一次采访让我记忆深刻: 一村民1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在她家采访时,她将丈夫从床上抱到轮椅,一勺一勺地喂完水,又给他按摩。“十几年习惯了,现在我们俩谁也离不开谁。”这名村民笑着对我说。这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种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这种对亲人的不离不弃,采访中我几次感动落泪。在我看来,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平凡中寻找闪光点。一篇经得起时间考验、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只有深入基层,俯下身去倾听群众的心声,才能讲出动人的故事。
新闻工作者只有用心,真正“俯下身”,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故事、细节,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提升报道的深度和可看性;也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农村妇女何再南65年如一日精心侍候右腿和双目残疾的小叔,用勤劳和善良谱写了一曲“长嫂如母”的人间佳话,被村民称为“最美嫂子”; 党员教师夏国良连续三年加入援藏支教队伍,倾心付出,成为藏族孩子们的“阿爸”,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一曲藏汉一家的颂歌;村民韩小梅跨越血缘亲情,照顾聋哑叔叔32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事迹随着笔尖,走进了我的心里。
新媒体时代,报、网、端、微、屏齐发力、共相融,面对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巨变,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增强“四力”,不断创作出生动鲜活、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我想,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世态万象中捕捉新闻,发现闪光的人和事,才能讲出好故事,才能通过自己手中的笔、镜头提升工作的感染力,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成为优秀的时代记录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就能更好地用手中的笔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
青春不老,理想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