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开展以来,六安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创新普法方式,提升普法质效,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丰富宣传形式,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落细。宪法宣传有声有色。结合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以20项活动点面结合全面铺开系列宣传活动。设立普法交通专线,15辆普法公交成为皋城行走的普法风景。拍摄宪法主题歌曲MV《宪法伴我们成长》,唱响青少年的法治心声。民法典宣传深入人心。承办2024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安徽省)集中示范活动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主场活动,司法部分管副部长胡卫列参加活动。开展线上民法典专题普法活动,举办两届民法典法律知识竞赛,6万余人参与竞答。普法举措不断创新。出台《关于推进法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干措施》,突出群众需求、方式创新、数据赋能、同频共振“四个坚持”,聚焦皋陶品牌、非遗项目、新兴媒体与红色文化,以党建引领、队伍建设、人才储备、普法责任为抓手,更新普法理念,拓展普法内容,打造特色法宣品牌。专题普法活动持续推进。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期间,发布以案释法,展播安全教育宣传视频。江淮普法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经信法治宣传月、交通安全等主题法治宣传精彩纷呈。
聚焦精准普法,着力打造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新常态。紧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集中组织开展了专题述法,2023年全市各类述法主体现场述法45人次,书面述法2123人次,近两年实现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组织开展会议述法、书面述职述法测评评议。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开展“机关法律学习月”活动,对机关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作出具体要求,市直近百家单位集中开展学法送法活动500余场。丰富青少年法治宣传活动。全市配备法治副校长680余人,组织“开学第一课 法治来守护”系列线上线下普法教育,参与教育超110万人次。持续提升企业依法管理水平。创建“六安市涉企法律问题快速响应中心”,解决企业法律难题,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推进媒体公益普法。联合市委网信办组建成立全市新媒体普法联盟。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推出《宪法宣传走进农村企业 答疑解惑暖民心》《尊崇宪法 与“法”同行》等一批普法报道,广播、电视、报刊共播出(刊载)相关新闻报道600多条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共推送普法资讯2000多条次,累计阅读点赞量超1000万。
打造六安特色,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涵养法治文明。持续推动皋陶法治文化创新。编纂《皋陶法治精神研究》专著。“皋陶法治文化基地环境改造及墓祠修缮工程”项目完成立项,总投资8028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连续20年举行清明纪念法祖皋陶活动。繁荣群众性法治文艺创作。开展两届“皋陶杯”法治文化作品征集大赛,征集作品4100余件,评选获奖作品100余件,印制作品集2000册,举办法治作品展览,参观超人次1.7万。该市作品《传承》被中国普法网纳入普法产品库并在首页展播。制作皋陶微电影《答案》,在省级多家平台展播后上报。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传播。推进建立该市红色法治文化遗迹名录,目前已初步整理出红军公田碑、霍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2处红色法治文化遗迹材料。
夯实基层基础,多层次多领域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积极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效能。积极发挥“百姓评理说事点”作用,努力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法治日报》以《舒城法治同行助推乡村振兴》为题,对该市法治乡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作了介绍。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质效,全市现有四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99个。会馆村“无事”找书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得到省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市培养“法律明白人”16797人。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培育选树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962户。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全市375个法治公园(广场)免费向公众开放,定期更新宣传重点,基层新型普法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