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6月24日,记者从省检察院获悉,近年来我省“网络+寄递”贩运毒品活动多发,新型毒品犯罪不断涌现,毒品犯罪呈现涉案罪名相对集中,重点地区毒品案件多发;麻精药品滥用问题突出,滥用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犯罪网络化趋势明显,犯罪模式日趋多元等新特点。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鲁建武介绍,从2023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毒品案件罪名分布情况看,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463件916人,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468件473人,容留他人吸毒罪107件128人,3种罪名件数和人数合计均占全部毒品犯罪的92.1%。其中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上升较快,2023年案件数同比增长54.8%。从案件分布地域来看,我省毒品案件发生地相对集中度较高,案件数较多的亳州、合肥、阜阳、六安4地案件合计581件,占全省总数的51.6%。
2023年以来,我省毒品犯罪中传统毒品明显下降,但滥用医用麻精药品、依托咪酯和“笑气”、右美沙芬等成瘾性物质的情况越来越多,“以药代毒”问题日益凸显。全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涉笑气案件34件,涉依托咪酯案件37件,上升势头明显。新型毒品迭代升级速度加快,如依托咪酯在2023年10月1日被列管后,其替代物迅速出现,今年检察机关办案中已经发现其替代物美托咪酯。青少年人群往往因追求心理刺激沾染新型毒品,从而造成此类犯罪涉案人员年龄普遍较小,特别是合成大麻素类被整类列管后,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涉新型毒品案件多发频发。
此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等技术手段加速迭代更新,“互联网+寄递”的非接触模式成为新常态。整个毒品交易过程“人、毒、钱”分离,人员分工精细,流通速度快、涉及面广,行为人之间通常使用隐语、暗语等联络,依托外卖配送服务等物流平台,采取跨国邮寄、同城“闪送”,不写真实姓名,伪装夹藏等方式寄递毒品。“零包散卖”案件多发,我省检察机关办案中发现,相当部分毒品案件中,吸贩毒人员自驾或乘坐高铁前往邻近省份购买毒品,或组织入境人员通过“背包”方式运输毒品逃避海关检查,进行走私、贩卖毒品。局部地区毒品犯罪呈团伙化和家族化特征,如北方某市2023年3人以上毒品犯罪共7件,占总数的12.3%,犯罪分子依托夫妻、姐弟、翁媳等关系,组成贩毒团伙,长期实施毒品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