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安徽法治报全媒体中心记者 徐奥萍)6月2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我省耕地面积超过8340万亩,较上年增加约20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上年下降5.5%;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率、工业固投强度、工业亩均税收同比分别提升4.6%、5.4%、6.0%。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方成介绍,自然资源部批复我省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我省围绕“一降两挂三提升”(降低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农村建设用地减少规模与农村人口减少数量挂钩,实现工业用地强度和效益提升、耕地保护面积和质量提升、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质量和效率提升)改革目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省健全完善“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同时,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导向,从经济、社会、生态和管理等4个维度设置8项指标,创建土地效益评价体系,作为评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核算的主要依据。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我省以不占、少占耕地为切入点,探索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全程包保服务机制,把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在规划设计、选址选线、土地供应、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从源头上破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占用耕地比重高的难题。同时,强化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新体系,推行项目用地预审选址综合论证,实施“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和“双合同”监管,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分类保障,让亩均效益高的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优的土地要素保障,创立“一码关联、一码管地”“健康体检+土地管家”等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产业项目全程节约集约用地。此外,加强“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管理,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单元配置,强化项目集约用地,打造产业园区多尺度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方成介绍,我省还构建多方协同的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新体制;建立“1+16+14”省、市、县(示范县)协作联动制度;加强府院、府检联动和行政司法、行政刑事衔接,营造节约集约用地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