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波
合肥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在历史上自汉末三国以来“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肥”几乎成为兵家之共识。因此,合肥长期为一重要的军事枢纽城市。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古为淮夷之地。淮河水流较缓,是中国水军最早征战之地。合肥地处淮河以南,水战历史悠久,巢湖堪称中国水军的摇篮。早在夏商周时期,东方夷人(合肥属东淮夷)与中原华夏族人的争斗,主要是沿黄淮一线,呈东西方向运动,东南部区域,主要走淮河—淝水—巢湖—长江一线,深入江南。合肥在历史上的最大影响也是以军事重镇的地位闻名于世。如:夏朝末年“商汤放桀于南巢”(2019年合肥考古发现夏朝肥西三官庙遗址)。春秋时期属庐邑,发生在巢湖沿岸的战事就有吴、楚“鹊岸之战”“长岸之战”“巢城之战”等。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之战的中心区域仍然在淮-淝-巢-濡须水陆通道,介于江淮之间的合肥军事价值日益突显。秦汉以咸阳、长安为都城,关中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东部的函谷关最为重要,形成以函谷关为界的东西战争。东汉以后,合肥因其所处的南北交通节点地位,军事地位开始上升。随着合肥城市的军事职能不断增强,合肥的行政中心地位和城市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汉末三国及以后以洛阳、开封为都城,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南转移,而魏晋南北朝建都建康(今南京),固守江淮,恢复中原的决心始终未变,这就形成了以洛阳、南京为政治中心的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了以长江为中心的南北战争。从南京至洛阳(或从洛阳至南京),江淮之间有三条交通线路,东部以长江—邗沟—泗水—汶济为一线;西部以长江—汉水—中原—黄河为一线;中部则以长江—巢湖—合肥—寿县—淮河为一线。而中线最为便捷,巢湖、合肥、寿县常常以军事战区的形态出现,这样雄踞中线的合肥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汉末三国时代,曹魏、孙吴为争夺合肥,在此鏖战数十年之久,有时竟出动数十万众,其战争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诸葛亮《后出师表》有“曹操四越巢湖,孙权六攻合肥”之句,彰显合肥的军事价值。孙吴立国建业(今南京),合肥军事地位更加重要。青龙四年(236),魏明帝采纳了扬州都督满宠的建议,在离淝河三十里外、依鸡鸣山山险另建合肥新城(合肥曹魏新城遗址位于合肥西北郊15公里处,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重兵驻守。此举旨在削弱吴军的水军、水战优势,迫使其远水陆攻。曹魏据此多次挫败孙吴的进攻,使合肥数十年一直掌控在曹魏政权手里。
清代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府(指庐州府)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陈、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附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魏主曹叡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盖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合肥巢湖流域战争频繁,立国江南的南朝政权又以建康为首都,合肥地区再次成为南北双方用兵的关键。东晋初年,祖逖北伐后赵,却因势力强盛,受到朝廷的忌惮。大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任命尚书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牵制祖逖。咸和二年(327)后赵攻占合肥。在东晋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合肥军事价值仍然非常重要。梁天监五年(506)豫州刺史韦叡北伐至合肥,此时的合肥城已经在北魏手中经营了六年之久,梁军屡攻不下。韦叡采用了围堰淝水淹灌合肥城的办法,不断抬高南淝河水位,还建造与城墙一样高的战船,四面围攻,最终击败5万援兵、占领合肥城。韦叡占领合肥后,将豫州的州治搬到了合肥。当然,韦叡采用水攻合肥城的战术,自然对合肥古城破坏极大。南北朝时合肥常为军事重镇,淮西有事,必争合肥。
隋朝开皇三年(583),置庐州,以合肥为州治,“庐州”之名由此来历。
唐贞观年间,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受命营建新的合肥新城。尉迟敬德选择了南淝河南岸台基作为城址,同时考虑到城市用水以及水运交通问题,新的合肥城临水而建,以南淝河支流金斗河为护城河,故此城又名“金斗城”(今遗址在淮河路南侧)。
唐末吴王杨行密坐拥江淮广大地区,稳定一方。南宋时期,金军南下,宋室南渡,江淮大地重燃战火。庐州作为“淮西根本”,自然成为金军与宋军的交战前线。绍兴四年(1134),金兵围困庐州,抗金名将岳飞派遣部将牛皋、徐庆率军增援庐州,大胜金军。为了固守合肥,南宋孝宗任命郭振为淮西路元帅,率领重兵坐镇庐州城并加固城防。乾道五年(1169),郭振扩建新城,取名“斗梁城”。 庆元元年(1195),金将仆散揆率军渡淮河,攻陷安丰军,进犯庐州,宋军坚决抵抗。开禧二年(1206)四月,南宋军队在韩侂胄主持下北伐中原,不利。十一月,金军反攻,渡淮河进攻庐州,守将田琳决死抵抗,金军围攻不下,遂从庐州撤离。开禧十年(1214),金军再攻,败退而走。郭振扩建的斗梁城为一座军事城堡,异常坚固,自此合肥有“铁打庐州城”之誉。
元末明初,巢湖建立了水军基地,发展水军。巢湖人俞廷玉和儿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等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功不可没。明初开国,朱元璋占领庐州后,设立江淮行省,首任江淮行中书省事俞通海为了贯彻“高筑墙”的政策又在元末新城的基础上“加建了砖质城墙”。明代末年,张献忠在巢湖大练水军。
晚清太平军长期在合肥地区征战,攻打庐州、庐江尤其惨烈。咸丰八年(1858)十月,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为争夺庐州粮仓三河镇,在合肥南边的庐江县境内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部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名扬天下。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庐州走出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李鸿章的淮军。淮军起初是由合肥地方团练武装发展而来,这些地方武装纷纷结“寨”自保,修建易守难攻的“圩子”。代表性的圩子就有刘铭传所建的刘老圩;唐殿奎、唐定奎家族所在的唐五房圩;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所建的周老圩;张树声家族所在的张老圩、张新圩等。
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参谋部设在合肥县东乡瑶岗(今肥东县渡江战役总前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取得渡江战役伟大胜利。当时国民党白崇禧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构想,欲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蒋介石没有采纳。想必也是无志坚守、无将愿守、无兵可守了。
清朝嘉庆左辅纂修《合肥县志》,阿林保雨窗在《合肥县志》序中开篇写道:“太史公(钦)叙天下地势,于江淮之间独举合肥。今千余年后,山水变迁,昔太史公所云‘受南北潮’者已不复见;独其居江淮间,殷盛阔大,包举湖山,卓然巨邑,则今犹古也。”
因此,合肥自汉末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1800年间,发生中国政治中心南北对峙的相当长时段内,合肥以“边城”的面貌,成为中国南北军事政治中心必争之地。可以说,合肥作为华夏中部地区的军事重镇,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有的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格局和历史发展走向,合肥也由此成为中国军事枢纽城市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