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弯
收到高健老师新著《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一书,是周六傍晚,一同收到的还有高老师的一本诗集,以及收录我一篇作品的《中国微型小说精选·薄荷的邀请》中英双语版样书。说实话,为稻粱谋,平日里阅读的时间并不宽裕,而这本书来到的时间点刚刚好——这个周末不忙,几乎一整天都沉浸在这本微型小说理论著作中了。
说来惭愧,我自2012年复笔业余写点东西,初始一头扎在散文随笔以及地域方言搜集整理上。至2019年,开始尝试小说写作。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先从微型小说这一体裁起步涂鸦。幸运的是,这期间,一部分稿件先后见诸报刊以及在征文赛中获得名次。随着时间推移,写的微型小说稿子多起来,一些困惑也随之而来,譬如微型小说写作技巧的拓展和创新,题材汲取度单薄之瓶颈突破,微型小说理论聚焦方向把握等等。所以,随着这本新作到来,即刻浏览的心情可想而知。
打开《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一书,细细阅读发现,高老师早在我提笔写微型小说之前,就以敏锐的眼光对微型小说创作队伍及作品热度大增现象,进行着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就以独特的视角在为微型小说写作方法及理论研究进行素材储备与探索。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高老师这样写道:“如果把长篇小说比喻为大海,中篇小说比喻为河流,短篇小说比喻为小溪,那么,微型小说则可比喻为一洼池塘,是一种‘尺水兴波’的艺术。”他还说:“微型小说要实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江曾培语)的审美思想,在有限的篇幅前提下,一般呈现为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精短凝练、人物的简洁个性、故事的新颖奇妙、情节的出人意料、表达的留白跳跃、结尾的含蓄意蕴……”可以说,这些理论,不单单是教科书式写作经验汇总,亦称得上是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基础架构的搭建。
作为业余作者,我曾就小小说与故事在写作过程中,两者之间情节设计、结构铺展、语言表达等方面疑惑,请教一位资深杂志社编辑老师。这位老师给出的答复是:从当前创作势态来看,故事与微型小说之间相近点很多,例如两者的字数,题材的大众化,注重情节波折起伏、讲究事件“偶然与果然、突然与必然”呼应等方面,言语表达上一般也都力求简洁易懂。但严格来说,微型小说是从短篇小说分支出来的小说作品,自然要偏重作品的文学内涵,情节设计可以是偏离“因为”的所以,也可以是无法或不能接近“所以”的因为,文字运用同样要更好地体现文学作品的张力。
高健老师负责着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组织事务,同时也是《故事会》杂志副主编,对这个问题,他会阐述出怎样的观点?带着好奇,我特意留心了这本书中此类章节的表述。果然,这本书的首篇文章“如何讲故事——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就提到了这个话题。高老师说,《故事会》杂志曾总结了优秀故事作品的六个特点:新、奇、情、巧、趣、智。基于故事与小说的天然联系——一个是口头叙事文学,一个是书面叙事文学,这六个字同样可以用于审视微型小说。其后,高老师还就微型小说的“留白与跳跃、陡转与意外、含蓄与隽永”进行了细微严谨的逐条解读。
通观全书,高老师著作中对当下微型小说生存形态及创作现状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避开,而是给予深深关切,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在“下编·微型小说叙述艺术的实践与经验”中,他这样表达:微型小说本体“自我”感觉良好,微型小说之外“他者”认为未必。这是微型小说不得不面临的生存现状……微型小说创作的热闹与学术研究的冷清存在着反差;微型小说的文体价值,与官方层面对微型小说的文体认同存在着落差;微型小说的发展现状,与大众层面对微型小说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因此,从上述问题区域出发,重构微型小说视域内外的叙述艺术舆论场十分必要……
我想,这一定是高老师此本新著所要表达的主旨之一。